第1章 导论 1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1.2概念界定 4
1.3研究目的与方法 7
1.4文献综述 9
1.4.1国外工伤预防研究综述 9
1.4.2国内工伤预防研究综述 20
1.4.3总体评价 28
1.5篇章结构 29
第2章 目标:从经济安全到生命安全 32
2.1工伤归责的变迁 32
2.1.1风险工资时期预防责任劳工自负 32
2.1.2侵权赔偿时期预防责任劳雇共担 34
2.1.3无过失赔偿时期预防责任雇主独担 35
2.2工伤保险制度效率与工伤预防的经济安全目标 37
2.2.1补偿理念的变迁 39
2.2.2补偿目标的增长极限与优先权问题 40
2.2.3工伤保险基金效率问题 46
2.2.4工伤预防与工伤保险制度的可持续 50
2.3工伤预防从经济安全目标到确保生命安全 51
2.3.1职业伤害预防体系中的激励机制 51
2.3.2传统立法与管制保护的“最低标准”局限 53
2.3.3工伤保险激励的探索 56
第3章 机制:从经验费率为主到经验费率与提取预防基金相结合 58
3.1工伤预防经济激励机制的变迁 58
3.2经验费率的作用机制与边界 59
3.2.1工伤保险下的两种费率:统一费率与经验费率 59
3.2.2经验费率的作用机制 62
3.2.3经验费率的边界 64
3.3工伤预防基金对经验费率激励的补充 68
3.3.1预防基金的作用机制 69
3.3.2预防基金的作用途径分析 71
3.3.3预防基金的作用边界 77
3.3.4结论 78
第4章 条件:劳资关系从冲突到合作 80
4.1以劳资关系为分析视角 80
4.2劳资关系的静态视角:职业伤害预防体系中的工伤预防 82
4.2.1职业伤害预防体系中的劳方与资方 83
4.2.2政府风险管制的变革 84
4.3劳资关系的变迁与工伤预防 87
4.3.1政府放任下的职业伤害与劳资冲突 87
4.3.2劳资冲突与工伤补偿 89
4.3.3劳资走向合作与工伤预防 96
第5章 中国工伤预防模式反思 99
5.1模式的历史路径:保险的福利性与预防的行政性 99
5.1.1劳动保护下的保险与预防 99
5.1.2工伤保险与职业伤害预防的发展历程 101
5.1.3保险的福利性与预防的行政性 103
5.2模式的现实成因 106
5.2.1改革初期,保险社会化与职业伤害预防的失落 106
5.2.2 1996年之后工伤预防模式的形成 107
5.3模式的目标与机制检讨 111
5.3.1以基金结余为目标的不可持续性 112
5.3.2经济激励机制:与风险无关联性 115
5.4背景与原因分析 118
5.4.1微观:参照体系的不可模仿性——德国模式的分析 118
5.4.2中观:职业伤害预防体系的残缺 126
5.4.3宏观:强资本、弱劳工的政治与经济环境 132
5.5模式出路设计 140
第6章 结论 145
6.1基本结论 145
6.2理论贡献与不足之处 146
6.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6
附录 149
参考文献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