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教科书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鸥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030663
  • 页数:3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在大量查阅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其中代表性教科书的研究成果,如张之洞的唱歌教科书、蔡元培对教科书的探索与贡献、陈独秀的《小学万国地理新编》、南洋公学的《(新订)蒙学课本》等,对于了解和研究我国教科书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配有部分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和可读性。

中学之“存”须靠西学之“讲”——张之洞的唱歌教科书 3

一、为何是唱歌教科书 3

二、不能唱的唱歌教科书 5

三、影响 12

欲图教育之普及,必自改良教科书始——蔡元培与教科书 19

一、我国最早的新式教科书的“催生婆” 19

二、民国教科书制度的奠基人 24

三、白话教科书吹鼓手 28

四、我国大学教科书本土化的设计师 32

字里行间中国情——陈独秀《小学万国地理新编》 37

一、《地理新编》:是编还是译 37

二、《地理新编》的若干启示 41

最早的自编新式教科书——南洋公学的《(新订)蒙学课本》 49

一、最早的学校和最早的教科书 49

二、是谁编写了这课本 51

三、这课本编写了些什么 55

四、如何看待这课本的历史意义 60

文、字、画三绝的教科书——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蒙学读本》 64

一、无锡三等公学堂 64

二、《蒙学读本》:作者、内容与形式 66

三、《蒙学读本》给今人的启示 71

最早的私立学堂自编教科书——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 76

一、澄衷学堂 76

二、《字课图说》及其作者 78

三、《字课图说》的基本特征 82

四、《字课图说》的述评 84

让学生乐学乐读的课本——上海三等学堂教科书 90

一、钟天纬其人 90

二、《读书乐》 92

最早的海外华人学校课本——大同学校教科书 100

一、大同学校的建立 100

二、大同学校的课程与教科书 106

三、大同学校教科书之影响 119

商务印书馆的第一本教科书——《华英初(进)阶》 124

一、《华英初(进)阶》的成书 124

二、《华英初(进)阶》之基本特征 126

三、《华英初(进)阶》之意义 130

第一套分科教科书——文明书局的《蒙学科学教科书》 135

一、《蒙学科学教科书》:组成与作者 135

二、《蒙学科学教科书》的特征 138

三、《蒙学科学教科书》的影响 140

最彰显作者的课本——《蒋著修身教科书》 144

一、蒋智由其人 144

二、蒋智由其书 146

精选精评的中学课本——林纾的《中学国文读本》 153

一、林纾编选的教科书 153

二、精选与精评的教科书 154

重教重学的小学课本——杜亚泉的《绘图文学初阶》 162

一、《绘图文学初阶》的问世 162

二、重教重学的教科书 164

短暂的书室和永恒的课本——彪蒙书室和他的白话教科书 175

一、成、败皆白话课本 175

二、彪蒙书室白话教科书举隅 177

三、彪蒙白话课本的价值 183

通俗的教育和通俗的课本——陈子褒和他的蒙学教科书 186

一、陈子褒的课本编撰 186

二、陈子褒的课本简介 189

三、简述陈子褒的通俗课本 195

“举吾国可宝可贵之事物,编为课本”——刘师培与乡土教科书 208

一、刘师培其人其事 208

二、刘师培与乡土教科书 211

浸润着湖湘文化的《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 220

一、被遗忘的作者 220

二、湖南乡土地理的出版 223

三、湖南乡土地理的内容 224

四、不会遗忘的乡土教科书 227

民国第一套省级通用教科书——山西《通俗国文教科书》 234

一、山西教育概况 234

二、通俗国文教科书 238

中科院与早期少数民族文字教科书 252

一、少数民族文字:调查与研制 252

二、少数民族文字教科书的编撰 257

转瞬即逝的辉煌——新中国语文分科教科书 260

一、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由来 260

二、汉语、文学教科书的出台与退场 262

三、汉语、文学教科书中止的原因探析 266

牛背上的课本——耕读教科书 278

一、耕读小学的兴起与消失 278

二、耕读小学的办学特点 281

三、耕读小学的课程与课本 283

文革课本的肇始——天津延安中学的革命课本 290

一、天津延安中学及其教改方案 290

二、天津延安中学的革命课本 292

三、天津延安中学革命课本的革命特色 301

改革开放后八套半教科书的兴衰 304

一、“八套半教科书”产生的背景 304

二、“八套半教科书”的建设过程 307

三、“八套半教科书”的基本特点 312

四、“八套半教科书”的积极意义与历史价值 315

五、“八套半教科书”的退出:原因与教训 318

六、“八套半教科书”引出的若干思考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