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503
篇三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的评价与教育培训研究 503
导言 503
第十四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评价概述 504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评价的基本内涵 504
二、先进性建设能力评价的重要意义 506
三、先进性建设能力评价的操作原则 509
四、先进性建设能力评价的内容体系 511
五、先进性建设能力评价的组织架构 514
第十五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的基础评价 516
一、心理学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 516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能力 521
三、先进性建设能力基础评价的体系构成 552
第十六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的实绩评价 555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实绩的基础研究 556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实绩评价的价值理念 573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实绩评价的内容体系 578
四、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实绩的评价方法 588
第十七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的形象评价 596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形象评价的基础研究 597
二、政党形象的评价方法 604
三、先进性建设能力形象评价的体系构成 623
第十八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的原则、特点与成效 627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的目标要求 627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631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活动的基本步骤 635
四、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活动的特点和成效 636
第十九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 649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历史沿革 649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基本经验 680
第二十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体系构成 683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对象 683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685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基本方法 702
第二十一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创新 706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理念创新 707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创新 719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的方法创新 728
四、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教育培训考核评估创新 743
篇四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国际视野 755
导言 755
第二十二章 苏联共产党丧失先进性的历史教训 761
一、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致使苏共和国家缺乏生机与活力 762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致使苏联经济总体效益低下 773
三、思想文化上的僵化专制致使苏共缺乏理论创新能力 777
四、以管制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抑制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781
五、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和背叛最终使苏共走向败亡 786
第二十三章 南共联盟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 793
一、南共联盟民主建设的历史演进过程 793
二、南共联盟民主建设的主要做法 799
三、南共联盟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 810
第二十四章 越南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816
一、构建“关于社会主义和越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保持党的理论先进性 816
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820
三、改革党的体制机制,建设会领导、有效率的党 823
四、把基层组织建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堡垒 826
五、提高党员队伍的质量,使党成为有能力、纯洁的党 829
第二十五章 古巴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835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 836
二、重视组织制度建设,保持党的组织和队伍的先进性 840
三、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分子 845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847
五、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保持党内生活具有活力和决策的正确 850
第二十六章 布莱尔时期英国工党的组织变革与工党转型 861
一、布莱尔时期工党进行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861
二、布莱尔时期工党改革的主要内容 868
三、英国工党组织变革的成效及其问题 879
第二十七章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建设与发展 887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状况概述 888
二、全球化信息化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挑战和影响 898
三、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建设的应对措施 912
第二十八章 瑞典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发展、调整与变革 923
一、瑞典社会民主党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基本情况 923
二、瑞典社会民主党组织机构与运作方式情况 926
三、瑞典社会民主党组织结构和政策的调整 936
四、瑞典社会民主党面临的问题 945
第二十九章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新社会管理的做法和启示 949
一、和谐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劳资政三方关系的处理 949
二、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实行 953
三、严密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人民协会的建立和作用 958
四、多元一体化民族宗教政策——带来民族宗教关系的和谐 962
五、人民行动党构建本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启示 965
第三十章 国外政党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势 971
一、调整党的意识形态,扩大党的社会基础 971
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组织活力 973
三、构建群众工作机制,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 978
四、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政党运作方式变革 981
五、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党在基层社会的基础 984
重要参考文献 989
后记 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