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目的 1
二、内容体系 2
三、研究方法 8
四、主要特点 10
第二章 县域经济总论 11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11
二、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工作的基本特征 14
三、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6
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素构成 20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与县域经济转型趋势 35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5
二、科学发展理论体系与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41
三、党对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及启示 58
四、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71
第四章 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与县域经济转型机遇 84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城乡发展的基本观点 84
二、党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探索与思考 91
三、党探索城乡发展的实践启示 103
四、新时期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的目标定位 108
五、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提供了县域经济转型机遇 115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转型动力 123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选择 123
二、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下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和道路 130
三、县域经济转型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7
四、制约县域经济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142
第六章 传统县域经济运行过程与转型路径 164
一、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确立 164
二、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培育 169
三、县域经济发展计划的执行 174
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的监督 177
五、传统县域经济运行缺陷及转型路径 180
第七章 县域经济转型与县域组织机构调整 188
一、县委机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导和引导作用 188
二、县政府机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调控作用 190
三、乡镇党委、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193
四、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补充作用 195
五、县、乡、村三级组织合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98
六、非政府组织机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
七、县域经济转型对县域组织机构的调整要求 202
第八章 县域经济转型与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05
一、产业、产业结构及其分类 205
二、县域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208
三、县域产业构成基础与发展方向 214
四、县域产业与产业人才队伍在互动中成长 218
五、县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23
六、以县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转型 227
第九章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县域经济转型 232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32
二、主导县域经济转型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 235
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县域经济调整中得以实现 241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县域经济转型增加变数 243
第十章 城乡统筹发展与县域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 246
一、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加强县域规划 246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48
三、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强化向县域倾斜的资源配置方向 251
四、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加快县域社会发展 253
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维护县域社会安全 255
六、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257
七、统筹城乡基础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县域的覆盖力度 258
八、统筹改革城乡治理模式,加快县域民主政治步伐 260
第十一章 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和县域经济转型的支撑体系 264
一、完善法律法规,构建法规支撑体系 264
二、深化制度改革,构建制度支撑体系 268
三、调整城乡政策,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291
四、加快人才开发,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303
五、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资金保障体系 306
第十二章 县域经济转型的主体和动力机制 310
一、发挥县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和主导作用 310
二、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12
三、调动各级组织参与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314
四、调动城乡互助发展的主动性 315
五、构建县域经济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 317
第十三章 县域经济转型与县域党的组织建设 322
一、县域党组织是县域经济转型的领导核心 322
二、县域党组织建设创新是县域经济转型的实践基础 326
三、县域干部队伍转型是县域经济转型的依靠力量 332
四、以县域干部队伍转型推动县域经济转型 337
五、以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科学化推动县域干部转型 342
第十四章 结论 356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县域经济转型的历史趋势 356
二、解决我国转型阶段的内在矛盾必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 359
三、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提供了县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 361
四、县域经济转型应以经济体制转型为主并兼顾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362
五、在县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363
六、发展县域经济应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64
七、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发展合力 365
八、发展县域民主对县域经济转型和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367
九、县域经济转型道路漫长但具有光明前景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