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自然”《诗品》的本体追寻 1
第一节 “天命”与“自然”的对峙与融合 2
第二节 《诗品》中“自然”的内涵 18
第二章 “性情”诗人个体情感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9
第一节 “性”、“情”之辨与六朝尚“情”观念的崛起 40
第二节 “吟咏情性”的诗学内涵 57
第三章 “直寻”哲学视野中的诗学方法论 76
第一节 “直寻”的传统文化之源 77
第二节 “直寻”的具体文化语境 84
第三节 钟嵘“直寻”的内涵 93
第四节 从“直寻”到“不隔” 99
第四章 形上之“和”与形下之“味”(上) 111
第一节 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中西和谐美学话语 111
第二节 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 119
第三节 尚“和”思维在《诗品》中的展现 129
第五章 形上之“和”与形下之“味”(下) 142
第一节 “滋味说”的历史生成 143
第二节 “滋味说”的文化个性 151
第三节 “滋味”对《诗品》中具体理论概念的蕴含 160
第六章 兴:走进诗的审美境界 167
第一节 经学与教化之“兴”的生成 167
第二节 “兴”的重新激活 178
第三节 钟嵘《诗品》“兴”义的内涵 183
第四节 钟嵘“兴”义的后世影响 193
第七章 “奇”——审美的独异性与反常规原则 202
第一节 “奇”的文化渊源 203
第二节 《诗品》中“奇”的内涵 210
第三节 钟嵘、刘勰“奇”观比较 216
第四节 《诗品》尚“奇”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223
第八章 “圣人”观念与《诗品》的诗歌典范 229
第一节 “圣人”观念的历史演变 229
第二节 “圣人”观念与六朝艺术的关系 238
第三节 曹植与《诗品》的“圣人”观念 243
余论《诗品》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249
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