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 4》PDF下载

  • 购买积分:5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鸣奋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8607830
  • 页数:2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数码艺术应用、开拓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搜集和梳理,对社会科学领域内潜在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作了前瞻性的探讨,为数码艺术的发展及其对学术研究提供的便利作可行性探讨。

第四篇 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扩展 1691

第一章 方法略论 1693

第一节 历史回溯:广义数码衍生艺术 1693

一、古代六数:广义数码衍生艺术的由来 1694

(一)艺术才能:从技艺的角度看术数 1694

(二)艺术符号:从信息的角度看象数 1695

(三)艺术标准:从知识的角度看律数 1696

(四)艺术秩序:从社会的角度看礼数 1696

(五)艺术宇宙:从世界的角度看玄数 1697

(六)艺术预测:从规律的角度看运数 1697

二、国数六艺:广义数码衍生艺术的本体 1699

(一)术数艺术:神秘文化的余泽 1699

(二)象数艺术:经典文本的衍化 1699

(三)律数艺术:中规合矩的创作 1700

(四)礼数艺术:娱神娱人的仪式 1701

(五)玄数艺术:彼岸世界的津渡 1702

(六)运数艺术:冥冥天意的表现 1704

三、国学六家:广义数码衍生艺术的理论 1705

(一)术数与术家:艺术计算的开拓 1705

(二)象数与道家:艺术本原的探求 1705

(三)律数与儒家:艺术教育的提倡 1706

(四)礼数与墨家:艺术消费的节制 1706

(五)玄数与佛家:艺术幻想的催化 1707

(六)运数与杂家:艺术规律的揣度 1707

第二节 命题研究:数码艺术理论逻辑 1708

一、分类: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构成 1708

(一)范畴:命题级别与命题衍化 1709

(二)表述: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1710

(三)语义:真命题与假命题 1711

二、分析: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界定 1711

(一)判断: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表述 1712

(二)关系: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内容 1714

(三)定律: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原则 1717

三、分估: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评定 1720

(一)活力: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创新 1720

(二)标准: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评估 1721

(三)应用:数码艺术理论命题的价值 1722

第三节 问题导向:价值的实现 1723

一、审视:数码艺术问题 1723

(一)“真好大难”:问题的四种属性 1724

(二)“反义合训”:艺术问题的双重悖论 1728

(三)“名实结合”:数码艺术问题四种定位 1731

二、回顾:数码艺术思想史上的问题 1734

(一)计算机潜能:数码编程艺术问题 1734

(二)建构物虚拟:数码文本艺术问题 1736

(三)新平台创造:数码媒体艺术问题 1739

(四)新场域博弈:数码文化艺术问题 1742

(五)交互性娱乐:数码现实艺术问题 1746

(六)电子人生态:数码进化艺术问题 1749

三、倡导: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问题意识 1751

(一)全面思考:问题意识的整体性 1752

(二)多重视角:问题意识的学科性 1754

(三)立足当前:问题意识的时代性 1757

第二章 观念追溯 1761

第一节 术家与编程观:天人合一 1761

一、观往而知来:我国古代艺术计算的演变 1762

(一)古乐:能臣主导阶段 1762

(二)内书:术家主导阶段 1763

(三)娱乐:艺术家主导的阶段 1765

二、观天而知人:我国古代艺术计算的启示 1766

(一)阴阳观:自然二进制数 1766

(二)五行观:广谱编码系统 1769

(三)数术观:外算与内算 1772

三、观机而知人:西方当代艺术计算的比较 1774

(一)比特编码:生成的作用 1774

(二)算法:模式的类比 1775

(三)计算宇宙:观念的映射 1777

第二节 道家与文本观:大象无形 1779

一、无为无不为:文本中的道家 1780

(一)道家的起源:得道自持 1780

(二)道家的特色:得道立言 1781

(三)道家的演变:得道升天 1783

二、和光同尘:道家的文之本原观 1784

(一)大:道之名的有无二重性(二进制) 1785

(二)大象:道之动的化育能产性(生成美学) 1787

(三)大象无形:道之文的超乎感官性(艺术辩证法) 1790

三、愤世嫉俗:道家的社会批判 1794

(一)大伪:智慧批判 1794

(二)夸盗:骄矜批判 1798

(三)声色味:物欲批判 1800

第三节 儒家与媒体观:群经为本 1804

一、因经自重:书面媒体与儒家崛起 1805

(一)群经的先导:书面媒体在我国的出现 1805

(二)群经的确立:书面媒体与儒家崛起的关系 1806

(三)群经的拓展:前期儒家的媒体美学观 1808

二、疑经自新:印刷媒体与理学崛起 1812

(一)群经的复制:印刷媒体在我国的兴起 1813

(二)群经的质疑:印刷媒体与儒学转型的关系 1814

(三)群经的新解:后期儒家的媒体美学观 1817

三、传经自省:电子媒体与儒家转型 1823

(一)群经的西传:电子媒体与儒家转型 1823

(二)群经的变形:数码媒体与儒家转型 1829

(三)群经的开放:数码儒家的可能性 1834

第四节 墨家与文化观:言有三表 1837

一、尚同:墨子论制度文化 1838

(一)法天:制度文化的根据 1838

(二)明义:制度文化的规范 1840

(三)尚贤:制度文化的栋梁 1842

二、义利:墨子论物质文化 1844

(一)交利:物质文化的基础 1844

(二)赖力:物质文化的支柱 1845

(三)节用:物质文化的原则 1847

三、兼爱:墨子论心理文化 1848

(一)辨巧:心理文化的准绳 1849

(二)非攻:心理文化的验证 1852

(三)非乐:心理文化的调适 1853

第五节 佛家与现实观:缘生无性 1858

一、现实即现实:佛家的实觉观 1858

(一)归空之境:佛家的现实观 1859

(二)涵盖乾坤:佛家的数码观 1860

(三)我空法空:佛家的心理观 1864

二、现实即法界:佛家的修行观 1866

(一)悟道:禅法与智慧 1867

(二)止观:禅法与想象 1868

(三)静虑:禅法与虚拟现实 1873

三、现实即宇宙:佛家的艺术观 1875

(一)须弥:三千大千世界 1876

(二)天帝网:普现如来所有境界 1877

(三)一念三千:万法由心生 1881

第六节 杂家与进化观:百兽率舞 1883

一、自觉:杂家的进化观 1883

(一)图腾:早期杂家的进化观 1884

(二)禀气:中古杂家的进化观 1886

(三)杂学:后期杂家的进化观 1890

二、聚类:杂家的生物观 1895

(一)兽舞娱神:超智慧生物 1895

(二)如兽而舞:衍智慧生物 1899

(三)灵兽善舞:泛智慧生物 1902

三、引导:杂家的进化艺术观 1905

(一)驯兽而舞:进化艺术观 1906

(二)与兽共舞:艺术进化论 1907

(三)宇宙之舞:数码艺术进化观 1911

第三章 命题举隅 1914

第一节 数码编程是可编程性的应用 1914

一、艺术应用是计算机潜能的具体显示 1914

(一)探索电脑潜能是数码艺术的基本动机 1915

(二)数码艺术是促进计算机变革的推手 1917

(三)心灵是计算机程序 1918

二、非人为创造性是衡量数码艺术的重要尺度 1919

(一)艺术作品未必出自人之手 1920

(二)现有计算机具备弱创造性 1921

(三)真正的创造性只能从像人类那样了解世界的程序中产生 1922

三、以简驭繁是数码艺术与数码编程的共同追求 1924

(一)极简主义与数码编程殊途同归 1924

(二)无意于佳乃佳(有意的表现本身就是冲突) 1926

(三)数码艺术妙在保持代码层面和文本层面的张力 1927

第二节 数码文本是非物质性的产品 1928

一、数据是数码艺术材料 1928

(一)元数据比数据重要 1929

(二)所有版本都是原作 1930

(三)我总是与集体性的你所创造的数据交互 1932

二、链接是数码艺术纽带(链接也是非物质性的) 1933

(一)链接是数码艺术热区 1933

(二)搜索引擎是数码艺术向导 1937

(三)网上冲浪是数码艺术活动 1939

三、界面是数码艺术接口 1940

(一)反“第四堵墙”是数码艺术重要原则 1941

(二)界面设计是数码艺术重要环节 1943

(三)界面艺术是数码艺术重要类型 1945

第三节 数码媒体是联机性的实践 1948

一、媒体观是网络艺术的定位指南(信息与媒介) 1949

(一)媒介即信息:媒体服务影响艺术形态 1949

(二)信息即媒介:艺术表现影响媒介认知 1955

(三)媒体+信息:艺术即通信 1959

二、富媒体是网络艺术的繁荣条件(媒介即信息) 1960

(一)富裕媒体决定网络艺术流行性 1960

(二)富源媒体丰富网络艺术表现力 1961

(三)富余媒体决定网络艺术知名度 1963

三、网络艺术是互联网的多棱镜(信息即媒介) 1964

(一)网络艺术是网络间性的创造性表现 1964

(二)网络艺术是网络服务的创造性运用 1966

(三)网络艺术是网络环境的创造性建设 1968

第四节 数码文化是可计算性的拓展 1970

一、跨界是数码艺术的倾向:计算可能性 1970

(一)跨行业是数码艺术内在追求 1971

(二)跨媒体是数码艺术基本特色 1972

(三)跨疆域是数码艺术重要趋势 1973

二、技术是数码艺术的引擎:计算可行性 1974

(一)技术增益创作者之所能 1975

(二)技术增益鉴赏者之所能 1977

(三)技术增益传播者之所能 1978

三、人文是数码艺术的灵魂:计算许可性 1980

(一)人文是数码艺术创作原则 1981

(二)人文是数码艺术鉴赏标准 1982

(三)人文是数码艺术传播圭臬 1983

第五节 数码现实是超中介性的拟象 1983

一、跨学科视角:数码图像是艺术现实新基石 1984

(一)生成是数码图像特有来源 1985

(二)交互是数码图像基本功能 1986

(三)智能是数码图像发展目标 1988

二、似直接性呈现:虚拟现实是艺术悖论新拓展 1989

(一)虚拟现实是艺术沉浸新体验 1990

(二)虚拟现实是艺术交互新形式 1991

(三)虚拟现实是艺术想象新媒体 1992

三、透视性感悟:连线世界是艺术活动新空间 1995

(一)连线世界是网络自我形成途径 1996

(二)连线世界是网络自我活动天地 1997

(三)连线世界是网络自我变身依托 2000

第六节 数码进化是人机共生性的印证 2002

一、愿共生性:艺术电子人是自我超越新寄托 2003

(一)艺术电子人追求超越生理自我 2004

(二)艺术电子人追求超越社会自我 2005

(三)艺术电子人追求超越心理自我 2006

二、能共生性:艺术机器人是物我关系新审视 2009

(一)物能否变我:智能机器人创造延续对形神关系探讨 2009

(二)我能否变物:生物机器人描写包含对灵肉关系思考 2011

(三)物我一体化:心理机器人塑造包含对心物关系考察 2013

三、许共生性:艺术性生物是人为进化实验品 2015

(一)艺术性生物折射人为进化历史 2015

(二)艺术性生物反映人为进化现实 2017

(三)艺术性生物眺望人为进化未来 2020

第四章 趋势研究 2024

第一节 危机与际遇:似祸实福(信息技术与艺术生态) 2024

一、工具:信息技术的新应用 2025

(一)电子化:古典诗歌与诗论新空间 2025

(二)数据库:古典文学与文论新系统 2033

(三)机器翻译:跨文化交流的新天地 2037

二、似祸:古典文学的边缘化 2038

(一)自动创作:诗歌艺术边缘化 2038

(二)音像技术:书面艺术边缘化 2039

(三)读图时代:语言艺术边缘化 2040

三、实福:文论研究的新机遇 2042

(一)存储检索:古典文论传播研究新便利 2043

(二)实时通信:古典文论信息沟通新条件 2044

(三)人工智能:古典文论专家系统新可能 2045

第二节 偏锋与正锋:另类视野(数码艺术与创意实践) 2046

一、产品:偏锋与中西文论 2047

(一)书法:从我国文论看偏锋 2047

(二)观念:从西方文论看偏锋 2050

(三)分化:产业实践中的偏锋 2052

二、另类:偏锋与数码艺术 2053

(一)笔意:混合媒体的另类技术 2054

(二)快意:访客需要的另类满足 2056

(三)性意:既有作品的另类改编 2057

三、视野:偏锋与文化产业 2059

(一)侧向化:偏锋视野中的思维型 2059

(二)交叉化:偏锋视野中的产业链 2060

(三)立体化:偏锋视野中的内容集 2061

第三节 创新与复古:中体西用(数码艺术与古典文论) 2063

一、语言:我国古典文论在数码时代的价值 2063

(一)现代转换:古为今用的依据 2063

(二)特征辨析:数码艺术的语境 2064

(三)资源运用:西方经验的借鉴 2065

二、中体:我国古典文论对数码艺术的阐释 2067

(一)范畴:从“意境”到“搜觅” 2067

(二)命题:从“游于艺”到“以言去言” 2068

(三)方法:从“兼采”到“操约驭详” 2069

三、西用:我国古典文论与数码现象的关系 2070

(一)彼此参照:与当代数码科技的关系 2070

(二)相互印证:与当代数码艺术的关系 2071

(三)普适文心:与数码艺术理论的关系 2071

第四节 天机与随机:非意意至(数码艺术与比较文论) 2073

一、意识:我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天机观 2073

(一)偶然:庄子论天机 2073

(二)应变:艺事要旨 2074

(三)总术:随机性与自觉性 2076

二、非意: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的随机观 2077

(一)生成美学:本斯论机器创作 2077

(二)机器心灵:受控随机性 2078

(三)胡言乱语:对随机性的批评 2080

三、意至:天机观和随机观的汇聚之处 2081

(一)赝品:播弄天机与伪随机数 2082

(二)奥秘:见微知著与类随机性 2083

(三)涌现:胸无成竹与即兴性 2084

第五节 批判与引领:消解重构(数码艺术与数码科技) 2088

一、规制:观念的由来与分化 2088

(一)哲学本位的规制观:真善美 2088

(二)艺术本位的规制观:憧憬、虚构与创造 2091

(三)科技本位的规制观:科技真实、科技善性、科技美质 2092

二、消解:数码艺术对科技的批判 2095

(一)科技真实批判:《黑客帝国》中的救世主 2095

(二)科技善性批判:《阿凡达》中的生物机器人 2097

(三)科技美质批判:《西蒙妮》中的虚拟明星 2100

三、重构:数码艺术对规制的引领 2104

(一)多元真实的灵活切换 2105

(二)多重善性的理智思考 2106

(三)多样美质的相互欣赏 2107

第六节 终结与开端:浴火再生(信息社会与艺术命运) 2108

一、身体:艺术终结论的由来 2109

(一)走向文明:原始艺术的终结 2109

(二)走向现代:古典艺术的终结 2109

(三)走向当下:现代艺术的终结 2110

二、浴火:新媒体与艺术终结 2111

(一)传统角色:社会层面的艺术终结 2111

(二)传统观念:产品层面的艺术终结 2112

(三)传统意向:运营层面的艺术终结 2113

三、再生:艺术终结论的评价 2114

(一)话题:艺术终结论的背景 2115

(二)反驳:艺术终结论的争议 2115

(三)涅槃:艺术终结论的终结 2116

结语: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建设 2119

一、为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写照 2119

(一)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尝试 2119

(二)本书所阐述的基本原理 2120

(三)本书的创新努力 2126

二、走向数码艺术理论体系 2127

(一)艺术学理论研究必须关注人的类特性的当代状况 2127

(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成为当前艺术学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代表 2130

(三)数码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待时日 2133

三、迎接大数据时代 2138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138

(二)大数据时代的艺术研究 2144

(三)大数据时代的艺术潜学科群 2149

附录: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范畴概览 2156

一、数码艺术属性层范畴 2157

(一)数码编程属性 2158

(二)数码文本属性 2159

(三)数码媒体属性 2160

(四)数码文化属性 2160

(五)数码现实属性 2161

(六)数码进化属性 2162

二、数码艺术形态层范畴 2163

(一)数码编程艺术 2164

(二)数码文本艺术 2164

(三)数码媒体艺术 2166

(四)数码文化艺术 2167

(五)数码现实艺术 2168

(六)数码进化艺术 2170

三、数码艺术人文层范畴 2171

(一)数码编程理念 2171

(二)数码文本理念 2172

(三)数码媒体理念 2174

(四)数码文化理念 2175

(五)数码现实理念 2179

(六)数码进化理念 2181

四、数码艺术科技层范畴 2182

(一)数码编程科技 2183

(二)数码文本科技 2188

(三)数码媒体科技 2192

(四)数码文化科技 2194

(五)数码现实科技 2196

(六)数码进化科技 2197

五、数码艺术学科层范畴 2199

(一)数码编程相关学科 2199

(二)数码文本相关学科 2200

(三)数码媒体相关学科 2200

(四)数码文化相关学科 2201

(五)数码现实相关学科 2201

(六)数码进化相关学科 2202

六、数码艺术趋势层范畴 2203

(一)数码编程趋势范畴 2203

(二)数码文本趋势范畴 2203

(三)数码媒体趋势范畴 2204

(四)数码文化趋势范畴 2205

(五)数码现实趋势范畴 2205

(六)数码进化趋势范畴 2206

译名索引 2207

后记 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