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现有研究回顾 4
三 主要研究方法 13
四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与不足 14
五 全书基本架构 16
第一部分 全球化运动与公共外交的兴起 21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兴起 21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21
一 何为公共外交 22
二 公共外交的外延 28
第二节 公共外交兴起的历程 36
一 外交的演变及公共外交的萌芽 37
二 现代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兴起 42
第三节 公共外交兴起的原因 50
一 全球化促进了外交的民主化 53
二 全球化促进了外交的公开化 57
三 全球化改变了外交的议程 62
第二章 公共外交的理论路径 69
第一节 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 69
一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公共外交 70
二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公共外交 72
三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公共外交 74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理论路径:从硬权力到软权力 77
一 国际社会的权力变迁 78
二 软权力的内涵 79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运作机制与运行模式 86
一 公共外交的运作机制 86
二 公共外交的运行模式 91
第二部分 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发展 101
第三章 西方大国的公共外交实践 101
第一节 美国对“9·11”事件的快速反应 101
一 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赢得了国内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102
二 政府在“9·11”事件中表现出强大的公共外交统合能力 104
三 加强国际合作,成功借“他人之手”推销美国形象 105
四 建立公共外交长效运行机制,预防危机再次发生 107
第二节 英国“重塑不列颠”公共外交战略 109
一 “重塑不列颠”文化外交战略的确立 110
二 “创意英国”公共外交战略沟通项目的实施 111
三 “三位一体”的文化外交运行机制的建立 114
第三节 法国塑造“伟大法兰西”公共外交战略 117
一 倡导文化多样性,保护法国传统文化 119
二 积极在全球开展法语教学,增强法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21
三 完善的文化外交管理体制,讲求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 123
第四章 中小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 126
第一节 加拿大的公共外交 126
一 加拿大公共外交的“联盟构建模式” 127
二 塑造“和平缔造者”形象 129
三 以“战略沟通”项目塑造国家形象 130
第二节 挪威的公共外交 132
一 “和平家园”外交 133
二 援助外交 135
第三节 瑞典的公共外交 137
一 诺贝尔奖公共外交 137
二 塑造瑞典“和平使者”形象 138
三 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 140
四 启动“创新瑞典”项目,打造瑞典新形象 142
第五章 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 146
第一节 中国的公共外交危机反应模式建构 146
一 国内媒体对抗震救灾的及时报道传递了正面国家形象 148
二 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了媒体“掌握”话语权的能力 149
三 各部门有效的协作彰显了政府高效、负责的形象 149
四 积极呼吁国际援助,展现了尊重人权、光明磊落的形象 150
第二节 中国的“战略沟通”项目运作 152
一 中国的文化年(国家年)项目的启动 152
二 “奥运外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 155
三 “世博外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 159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外交实践——孔子学院的运行 162
一 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162
二 孔子学院的成功运作 165
三 孔子学院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69
小结 173
一 完善的公共外交专门机构逐步在各国建立起来 173
二 有明确的目标,并各有侧重 174
三 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公共外交的开展 175
第三部分 新公共外交及其未来 179
第六章 “超越”公共外交 179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局限性 180
一 国家形象塑造和重塑的困难 180
二 文化认同的困难 182
三 公共外交的异化倾向 186
四 外交决策中舆论的“政治贬值现象” 187
第二节 新公共外交的兴起 190
一 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新公共外交 190
二 方式趋于多样性的新公共外交 201
三 与公共事务趋同的新公共外交 208
第七章 公共外交的未来 212
第一节 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2
一 网络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复杂化了公共外交的内容 212
二 国际社会对软权力争夺的升温,给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14
三 国家形象上升为国家利益,为公共外交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17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前景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219
一 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 219
二 公共外交的前景 222
三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223
结论 229
一 权力由硬到软的变迁为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理论路径 229
二 公共外交是外交民主化和公开化的必然结果 230
三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和民主化运动在全球扩展的产物 231
四 冷战后,公共外交在全球化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232
附录 235
参考文献 237
后记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