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上篇家·国·人——统一造就成功 3
第一章 国——核心命题隐匿的历史选择 3
第一节 家、国、人的初步建构——延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生态 3
第二节 仪式·狂欢·符号——延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的接受心理及模式 16
第二章 国——核心命题的个性呈现 31
第一节 水华的1942年 31
第二节 “国”的潜在表述——从歌剧《白毛女》到电影《白毛女》 49
第三章 国——核心命题隐匿成就统一 64
第一节 日常性·传奇性·陌生化——个体沟通模式的建立 64
第二节 国家询唤机制的生成——历史评价体系的对应 79
中篇家·国·人——错位成就高峰 91
第一章 人——核心命题凸显的历史选择 91
第一节 历史反思中的个人与国家—— 1959年前后和1979年前后的文艺生态 91
第二节 电影改革与艺术观念的多重错位—— 1959年前后与1979年前后的电影接受心理和模式 101
第二章 人——核心命题凸显的个性呈现 117
第一节 家国关系中人的双重构成 117
第二节 主体性超越中的现实折射 133
第三章 人——核心命题凸显形成错位 150
第一节 时代主潮与风格个性——个体沟通模式的错位 150
第二节 文化认同——历史评价体系的错位 161
下篇 家·国·人——分裂引发争议 171
第一章 国——核心命题凸显的历史选择 171
第一节 党、国关系的重新定位—— 1954年前后、“文化大革命”前夕、80年代中期的文艺生态 171
第二节 错位中的调和机制—— 1954年前后、“文化大革命”前夕、80年代中期的接受心理及模式 182
第二章 国——核心命题凸显的个性呈现 199
第一节 个体表达与主流文化诉求的结合 199
第二节 国之凸显的分裂表达 209
第三章 国——核心命题凸显导致分裂 223
第一节 家国缝合与认同障碍——个体沟通模式的分裂 223
第二节 历史评价体系的分裂 235
结语 247
参考文献 250
附录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