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10—1956.9) 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1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二、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5
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 8
四、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3
五、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策略方针 14
六、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和全国抗美援朝运动 17
七、土地制度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20
八、合理调整工商业和“三反”、“五反”运动 23
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28
十、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和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30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32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定 32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7
三、加强党的建设 《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40
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稳步前进 43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打开外交新局面 48
六、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50
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53
八、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58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9—1966.5) 63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63
一、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提出 63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兴盛 66
三、中共八大 69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74
五、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77
第二节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失误中的曲折 81
一、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对“反冒进”的批判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81
二、“大跃进”的发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86
三、教育文化领域“左”倾思想的泛滥和对“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 91
四、炮击金门和西藏平叛 93
五、对已经察觉的“左”倾错误的纠正 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97
六、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103
七、“大跃进”错误的继续 严重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106
第三节 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08
一、农村政策的调整 108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工业的调整 110
三、科学、教育、文化政策的调整 112
四、“七千人大会” 国民经济调整的全面展开 113
第四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和经济上调整任务的完成 119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阶级斗争扩大化观点的系统化 119
二、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苏论战 121
三、“四清”运动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125
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十年建设的成就和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131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5—1976.10) 14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 141
一、“文化大革命”的酝酿 141
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五一六通知” 145
三、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47
四、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动乱局面向全国蔓延 150
五、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批判 151
六、“一月风暴”掀起全面夺权狂潮 二月抗争 155
第二节 全国陷入“全面内战”局面和“斗、批、改”运动的开展 159
一、武汉“七二○事件” 所谓“揪军内一小撮” 159
二、江青肯定“文攻武卫”口号和武斗的蔓延 国家政治制度的被冲击和法制的被践踏 160
三、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 主张实现“革命的大联合” 161
四、毛泽东决定审查“王、关、戚” 所谓“杨、余、傅”事件 163
五、“三支两军”“复课闹革命”和“工宣队”进驻学校 164
六、革命委员会的普遍建立 国民经济的急剧恶化 166
七、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和中共九大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系统化 167
八、全国范围的“斗、批、改”运动 170
九、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和批陈整风 林彪事件 174
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受挫 179
一、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及批判极“左”思潮 179
二、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举步 181
三、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184
四、中共十大 188
五、批判“右倾回潮” 纠“左”努力受挫 190
六、“批林批孔”运动 全国动乱的再起和国民经济的再度恶化 190
第四节 全面整顿的曲折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3
一、“四人帮”组阁阴谋的失败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3
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全面整顿的开展 195
三、“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199
四、四五运动 粉碎“四人帮” 203
第四章 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1976.10—1992.1) 209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209
一、揭露批判“四人帮” 209
二、“两个凡是”的提出和经济建设中的新冒进 211
三、中共十一大和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213
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5
五、教育和科技战线“左”倾错误的纠正 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17
六、放宽农村政策 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219
第二节 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222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正确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工作重点的转移 222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政治关系 227
三、“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 国民经济的新调整 230
四、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235
五、加强党的建设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238
六、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政策 241
七、《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中美建交 243
八、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44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48
一、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248
二、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修改宪法 251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乡镇企业的兴起 253
四、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257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263
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对外政策的调整 264
七、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 272
八、整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73
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7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279
一、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279
二、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开始 283
三、1989年政治风波 285
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288
五、抓紧党的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90
六、继续治理整顿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293
七、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开始执行 297
八、对外经济合作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301
九、外交工作的新格局 304
第五章 坚持改革开放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1992.1—2002.10) 312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 312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312
二、中共十四大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8
三、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321
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23
第二节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展开 324
一、宏观调控的决策与经济“软着陆”的实现 324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二十字”治国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327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330
四、金融、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332
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实行 336
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37
七、“三讲”教育的开展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反腐败斗争的开展 340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军队建设 344
九、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 349
第三节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50
一、中共十五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50
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任务 355
三、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抗洪救灾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356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开始实施 360
五、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关系的波折 362
六、对外关系的新变化 367
七、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 “九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五”计划的制定 370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贯彻 37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 372
二、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74
三、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375
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77
五、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378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生活 381
第六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002.11—2013.3) 387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87
一、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87
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中央领导集体实现顺利交接 391
三、提出科学发展观 确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 392
四、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95
五、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和人民政协举行庆祝活动 396
第二节 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99
一、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399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401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03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充实完善科学发展观 405
五、推进税费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08
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11
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 开展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413
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16
九、“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 418
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21
十一、遏制“台独”分裂势力 《反分裂国家法》 423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25
一、中共十七大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425
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429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农村改革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430
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434
五、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36
六、加强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0
七、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成功举办多项盛会 441
八、制定“十二五”规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45
第四节 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 开创文化、科技和两岸关系新局面 446
一、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 及时处理民族分裂分子暴力事件 446
二、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51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53
四、航天、交通、资源取得突破性进展 457
五、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460
六、走和平发展道路 完善外交总体布局 462
第五节 中共十八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466
一、中共十八大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66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472
参考书目 476
后记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