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1.1.1 我国生态现状及生态移民的需求 1
1.1.2 我国高山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搬迁目标 2
1.1.3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3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4
1.2.1 研究目标 4
1.2.2 研究内容 4
1.3 研究意义及价值 5
1.3.1 理论意义 5
1.3.2 实用价值 6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6
1.5 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7
1.5.1 关键问题 7
1.5.2 创新之处 8
第2章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研究现状 10
2.1 我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的概况 10
2.1.1 我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的发展历程 10
2.1.2 目前我国扶贫搬迁面临的形势 12
2.1.3 重庆市移民搬迁实践 13
2.1.4 重庆市高山地区生态扶贫搬迁的形势 14
2.2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内涵 15
2.2.1 生态移民的概念 15
2.2.2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内涵 16
2.3 国内外关于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的研究进展 16
2.3.1 国外关于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的研究进展 16
2.3.2 国内关于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的研究进展 18
2.4 国内外关于扶贫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19
2.4.1 国外关于扶贫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19
2.4.2 国内关于扶贫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21
2.5 关于人类福祉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22
2.5.1 国外关于人类福祉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22
2.5.2 国内关于人类福祉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23
2.6 我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总结 24
第3章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及启示 27
3.1 贫困理论 27
3.1.1 贫困理论概述 27
3.1.2 我国高山地区的贫困特征 31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32
3.2.2 高山生态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33
3.3 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理论 34
3.3.1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生态循环 34
3.3.2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经济循环 36
3.3.3 经济循环与生态循环的协调 37
3.4 福祉经济学理论 38
3.4.1 福祉经济学概述 38
3.4.2 公共物品与社会福祉 40
3.4.3 福祉经济学的启示 41
3.5 人口迁移定律 42
3.5.1 人口迁移的定义及属性 42
3.5.2 人口迁移理论概述 42
3.5.3 人口迁移理论的启示 43
第4章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现状调研 44
4.1 调研方案 44
4.1.1 调研点的选择 44
4.1.2 调研组的组建 44
4.1.3 调研方法 45
4.1.4 调研内容设置 45
4.2 搬迁概况 46
4.2.1 搬迁对象 46
4.2.2 安置模式 46
4.2.3 安置区选择及规划 47
4.3 搬迁投资及建设情况 48
4.3.1 投资情况 48
4.3.2 建设集中安置点情况 49
4.3.3 房屋开工、竣工情况 50
4.3.4 已搬迁人数 50
4.4 搬迁前后农户的生产生活现状 50
4.4.1 规划搬迁区域农户生产生活现状 50
4.4.2 规划搬迁区域整体情况 54
4.4.3 安置区农户生产生活现状 56
4.4.4 安置区调研整体情况 58
4.5 调研总结 59
4.5.1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取得的实效 59
4.5.2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面临的困难 60
第5章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63
5.1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3
5.2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64
5.3 重庆市促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66
5.3.1 体制机制与项目管理方面 66
5.3.2 补助政策及资金投入方面 67
5.3.3 规划布局及安置点建设方面 67
5.3.4 产业发展方面 68
5.4 典型案例 68
5.4.1 巫山县——全国整乡搬迁的先河 68
5.4.2 南川区——“安居、乐业、致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72
5.4.3 黔江区——整合资源打造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示范区 75
5.4.4 忠县——差异化帮扶助推深度贫困户搬迁致富 79
5.4.5 奉节 县——建设美丽民族乡村 82
5.4.6 城口县——结合整村脱贫统筹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85
5.5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模式总结 87
5.5.1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 88
5.5.2 “四结合” 91
5.5.3 “四配套” 92
第6章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投入效益分析 93
6.1 评估方法 94
6.2 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97
6.2.1 选择原则 97
6.2.2 投入和产出变量 98
6.3 数据来源 99
6.4 测评结果 99
6.5 评估结论 106
6.5.1 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 106
6.5.2 规模收益情况分析 107
6.5.3 投影分析 107
6.6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109
6.6.1 经济环境因素 109
6.6.2 自然环境因素 110
6.6.3 制度性因素 110
第7章 农户对福祉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感知 112
7.1 样本区域 113
7.2 研究方法 114
7.2.1 农户福祉指标选取 114
7.2.2 农户福祉的计算方法 114
7.2.3 生态系统服务感知指标的选取 115
7.2.4 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计算方法 116
7.2.5 农户福祉与生态系统耦合的结构方程模型 116
7.3 数据来源 117
7.4 结果及分析 118
7.4.1 搬迁前后农户福祉变化 118
7.4.2 搬迁前后农户对高山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变化 121
7.4.3 生态系统服务与搬迁农户福祉的关系 122
7.5 结论 123
第8章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对策建议 125
8.1 推进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后续建议 125
8.1.1 坚持“群众自愿、群众主体”的原则 125
8.1.2 精准扶贫对象,实施差异化帮扶政策 125
8.1.3 精准产业选择,加大产业培育力度 126
8.1.4 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 126
8.1.5 集约利用迁出地资源,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127
8.1.6 合理保障搬迁群众与搬迁安置地群众利益 127
8.2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建议 128
8.2.1 加大市级以上资金投入 128
8.2.2 加大区县(自治县)自筹资金投入 128
8.2.3 加大社会帮扶资金投入 129
8.2.4 加大后续发展扶持力度 129
8.2.5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129
8.3 扶贫搬迁户面临的社会风险及对策建议 130
8.3.1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社会风险分析 130
8.3.2 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社会风险的对策建议 131
8.4 建立高山地区扶贫式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133
8.4.1 建立扶贫式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133
8.4.2 建立贫困地区扶贫式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134
参考文献 137
索引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