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县经济和人口基本状况 1
第一节 县域构成及人口基本状况 1
一、贫困地区片区划分及县域构成 1
二、人口基本状况 4
三、特殊家庭状况 10
第二节 河北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17
一、经济发展水平 17
二、社会发展状况 18
三、农户生活状况 21
第二章 家庭贫困—富裕度测度及其贫困家庭和人口 28
第一节 测度方法的选择 28
第二节 多维度测度方法 30
一、微观多维度测算方法 30
二、贫困家庭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第三节 数据来源和数据预处理 35
第四节 家庭贫困—富裕度测定 37
一、家庭贫困—富裕度测定及贫困家庭的确定 37
二、测度方法的可行性 42
第五节 贫困地区家庭经济状况 43
一、家庭贫困—富裕度描述性分析 43
二、河北省连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测算 46
三、贫困家庭户基本状况与特征 48
四、特殊家庭户状况 56
五、贫困村经济状况 58
第三章 贫困地区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65
第一节 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5
一、老年人家庭和劳动力病残家庭是非常贫困家庭的主体 65
二、因外部环境影响农民收入而致贫 66
三、因生产、婚姻和教育成本提高而致贫 69
四、因风险冲击而致贫 71
五、因影响农民获益能力而致贫 72
第二节 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致贫的定量分析 75
一、定量模型选取 75
二、数据整理 76
三、样本描述 77
四、连片片困地区致贫原因分析 81
第三节 结论和延伸 88
一、主要结论 88
二、对精准扶贫的启示 89
第四章 燕山—太行山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及人口状况 91
第一节 基本情况 91
一、自然地理环境 91
二、人口基本状况 92
三、社会发展状况 98
四、农民生活状况 102
第二节 贫困人口状况 110
一、贫困人口规模 110
二、贫困人口特征 111
第三节 致贫原因分析 113
一、自然地理环境较差 113
二、农业生产风险大 114
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115
四、农民收入来源有限 115
五、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116
六、农民健康状况较差 117
第四节 贫困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17
一、研究方法 117
二、变量设计与测量 118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119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125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125
二、健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126
三、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精准扶助老年贫困家庭 127
四、政策倾斜,加强扶持力度 128
五、培育市场,发展特色经济 128
六、转变观念,实现持续发展 128
七、实施移民搬迁、实现就地城镇化和农民职业化 129
第五章 环首都攻坚示范县贫困家庭与人口状况 135
第一节 环首都贫困圈的基本状况 135
一、自然地理 136
二、行政区划 136
三、交通状况 136
四、矿产资源 137
五、旅游资源 137
六、经济社会综合情况 137
七、农业发展情况 138
八、教育方面 139
九、医疗卫生 140
十、贫困共性特征 140
第二节 贫困地区人口总体状况: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 141
一、人口基本情况 141
二、人口流动情况 141
三、家庭户规模 142
四、受教育程度分析 143
五、婚姻状况分析 144
六、特殊家庭状况 145
第三节 贫困地区人口状况:贫困地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146
一、贫困地区人口基本状况 146
二、贫困地区的家庭基本状况 151
第四节 致贫原因分析 155
一、环首都攻坚示范县人口状况 155
二、从影响农民收入的角度看贫困成因 157
三、从风险和脱贫的脆弱性看贫困成因 160
四、从影响农民获益能力的角度看农村贫困成因 162
第五节 问题与政策建议 166
一、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 166
二、加大扶贫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168
三、加大农业投入,拓展农民收入渠道 168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169
五、调整扶贫政策,适应贫困状况的变动 170
第六章 黑龙港流域贫困家庭状况及其成因研究 171
第一节 基本状况 171
一、黑龙港地区概况 171
二、黑龙港贫困连片地区划分 174
第二节 黑龙港流域贫困地区人口基本状况 175
一、一般人口状况 175
二、特殊家庭状况 183
第三节 黑龙港流域贫困县社会经济状况 191
一、经济发展水平 191
二、贫困农村社会发展状况 195
三、农户生活状况 200
四、贫困与脱贫 203
第四节 黑龙港流域家庭经济状况特征 205
一、贫困家庭的状况与特征 205
二、贫困人口特征 207
第五节 黑龙港地区贫困家庭致贫的定量分析 208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208
二、变量选取与样本描述 208
三、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10
第六节 致贫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213
一、从影响农民收入的角度看贫困成因 213
二、从风险和脱贫的脆弱性看贫困成因 216
三、从影响农民获益能力的角度看农村贫困成因 218
四、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看致贫原因 220
第七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221
一、本章结论 221
二、政策建议 222
第七章 连片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状况研究 227
第一节 连片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情况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227
一、贫困县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227
二、贫困县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所好转 228
三、贫困县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小学及以下 229
四、贫困地区文盲率偏高 230
第二节 贫困地区人口教育状况分析:基于抽样调查数据 232
一、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232
二、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意识 236
三、农村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239
第三节 受教育与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关系的定量分析 243
一、模型选择 243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243
三、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245
第四节 河北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7
一、存在问题 247
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48
第八章 连片贫困地区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状况 251
第一节 连片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特点 251
一、贫困地区家庭人口健康状况基本状况 252
二、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人口健康状况 255
第二节 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 259
一、贫困家庭新农保惠及率低 259
二、贫困地区新农合报销情况差 261
三、贫困地区居民支付能力差 264
第三节 贫困地区健康和医疗保障对于家庭的影响 265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265
二、实证结果 265
第四节 贫困地区健康医疗卫生存在问题及对策 268
一、存在问题 268
二、对策建议 271
第九章 贫困地区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分析 274
第一节 河北省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分析:基于2010年普查数据 274
一、河北省范围内的流动人口状况 274
二、流动人口结构 281
第二节 连片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 284
一、本次抽样调查的基本状况 284
二、连片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现状 286
第三节 河北省贫困地区人口流动的家庭经济效应 289
一、贫困地区人口外流的动因 289
二、贫困地区人口流动的家庭经济效应 290
第四节 河北省贫困地区人口流动社会效应 294
一、实证结果 294
二、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 295
三、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297
第五节 人口流出所形成的特殊家庭形式 298
一、特殊家庭类型 298
二、特殊家庭所承受的风险 300
三、对家庭的影响 301
第十章 连片贫困地区老年人口及其贫困老年人家庭问题研究 304
第一节 贫困地区老年人口状况 304
一、贫困地区老年人口规模 304
二、贫困地区老年人口结构 305
三、贫困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310
第二节 贫困地区贫困老年人家庭及其人口状况 312
一、贫困老年人家庭的规模和类型 312
二、贫困老年人家庭的经济来源 315
三、贫困老年人家庭的保障情况 317
四、贫困老年人家庭的健康医疗情况 318
五、贫困地区纯老年人家庭的状况 320
第三节 老年人家庭贫困—富裕度研究 323
一、数据和方法 323
二、贫困地区老年人家庭的贫困发生率 326
三、贫困和非贫困老年人家庭的比较分析 327
四、贫困地区老年人家庭致贫原因分析 331
五、主要结论 334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335
一、反映出的问题和特点 335
二、解决思路和对策 337
第十一章 城镇化、生态保护与生态脆弱区反贫困 338
第一节 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反贫困现状及存在问题 338
一、燕山—太行山区域贫困状况 339
二、反贫困现状的概述 340
三、反贫困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343
第二节 山区城镇化的反贫困道路 348
一、山区城镇化的反贫困预期效应 348
二、山区城镇化反贫困实证调查研究 348
三、如何走符合当地需求的新型反贫困道路 359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下反贫困的对策 362
一、集中劳动力人才走就地城镇化道路 362
二、构建生态保护产业化 363
三、政府给予福利保障实现农民职业化 365
第十二章 贫困地区的最新特征、存在问题及反贫困对策 368
第一节 贫困地区最新特征 368
一、贫困发生率高 368
二、环首都贫困带贫困程度最深 369
三、因病因教致贫最突出 369
四、贫困地区人口教育水平偏低,贫困家庭情况更严重 369
五、老年人家庭和劳动力病残家庭贫困程度最深 370
六、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少 370
七、发展家庭副业的致富效应远高于外出务工 371
八、贫困对家庭生育水平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 371
九、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严峻 371
十、扶贫开发的目标偏离问题制约扶贫效果 372
十一、农户对扶贫政策认识脱离认定目标 372
第二节 政策建议 373
一、政策理念 373
二、政策构架 373
三、政策设计 374
附件:河北省贫困地区人口调查问卷 382
参考文献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