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中兽医诊病技巧的特点 1
一、整体观念 1
(一)机体结构的统一 1
(二)机体功能的统一 1
(三)机体与四季气候的统一 2
(四)机体与环境的统一 2
二、辨证论治 2
(一)诊病技艺的准则 2
(二)共性与个性的差异 3
(三)认知疾病的异同 3
第二节 中兽医诊断的概念 3
第三节 中兽医诊断简史及其成就 5
第四节 中兽医诊病的步骤 5
一、四诊识病 6
二、辨性定位 6
三、求因审机 6
四、确立治法 6
五、选方遣药 7
第五节 中兽医诊病的基本要求 7
一、全面分析病情 7
二、辨明标本缓急 8
三、抓住主要矛盾 8
四、把握转化关系 9
五、区分寒热真假 9
第一章 理论释机理 10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10
一、阴阳学说 11
(一)概念 11
(二)基本内容 12
(三)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3
二、五行学说 19
(一)概念 19
(二)基本内容 19
(三)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26
第二节 藏象学说 27
一、五脏六腑 29
(一)五脏 29
(二)六腑 36
二、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42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42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 44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 45
第三节 气血精津液 46
一、气血精津液的概念 47
(一)气 47
(二)血 49
(三)精 49
(四)津液 50
二、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51
(一)气血津液 51
(二)卫气营血 52
第四节 经络学说 56
一、经络的概念 57
二、经络的分类 57
(一)十二经脉 57
(二)十二经别 57
(三)十二经筋 57
(四)十二皮部 57
(五)十五络脉 58
(六)奇经八脉 58
三、经络的分布 58
四、经络的传注 58
五、经络的作用 59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59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60
第二章 四诊详病情 64
第一节 望诊 65
一、望整体 67
(一)望精神 67
(二)望形态 69
二、观局部 74
(一)望头部 74
(二)望躯干 80
(三)望四肢 82
(四)望皮毛 89
(五)望呼吸 93
(六)望饮、食欲及咀嚼 93
(七)望反刍 95
(八)望分泌物 96
(九)望排泄物 98
(十)望二阴 100
三、察口色 103
(一)察口色的方法 103
(二)察口色的部位 104
(三)舌诊的临床意义 105
(四)临床常见的病证舌色 107
(五)望色泽 117
第二节 闻诊 121
一、闻气味 122
(一)嗅口腔 123
(二)嗅鼻腔 123
(三)嗅带下 124
(四)嗅脓味 124
(五)嗅二便味 125
二、闻声音 125
(一)闻叫声 126
(二)闻鼻咋音 126
(三)闻呼吸声 127
(四)闻啌嗽声 131
(五)闻喘息声 132
(六)闻呕吐声 133
(七)闻锉齿声 133
(八)闻呻吟声 134
(九)闻嗳气声 134
(十)闻肠鸣音 134
(十一)闻咀嚼声 135
(十二)闻蹄声 135
三、现代闻诊 135
(一)听诊心音变化知晓相关疾病性质 135
(二)听诊肺脏呼吸音以了解肺脏疾病特征 136
(三)听诊腹部胃肠蠕动声音以判断胃肠机能状态 138
第三节 问诊 139
一、问发病时间及其治疗经过 139
二、询问病畜来源与既往病史 139
三、了解饲养、管理、使役及配种和胎产情况 139
四、问汗 140
五、问热 140
六、问饮水、食欲 142
七、问二便 143
八、问啌嗽 144
九、问出血 144
十、问腹痛 145
第四节 切诊 145
一、切诊 145
(一)切脉的目的 146
(二)切脉的部位及方法 146
(三)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148
二、触诊 153
(一)触诊的目的 153
(二)触诊方法 153
(三)触诊在临证上的意义 153
第三章 辨证知病性 160
第一节 八证辨证 161
一、正证和邪证 161
(一)正证 161
(二)邪证 162
二、表证与里证 163
(一)表证 164
(二)里证 164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65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167
三、寒证和热证 167
(一)寒证 168
(二)热证 168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69
(四)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170
四、虚证和实证 170
(一)虚证 171
(二)实证 172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73
(四)虚证与实证的辨别 174
附:阴证和阳证 174
(一)阴证 174
(二)阳证 175
(三)亡阴与亡阳 175
第二节 病因辨证 175
一、外因 176
(一)外感六淫 177
(二)疫疠 187
二、内因 187
三、不内不外因 191
(一)外伤 191
(二)虫兽伤 192
(三)寄生虫 192
(四)中毒 192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93
一、心与小肠 194
(一)心与小肠生理功能 194
(二)心与小肠的病证特点 194
(三)心与小肠的辨证要点 197
二、肺与大肠 198
(一)肺与大肠的生理功能 198
(二)肺与大肠的病证特点 198
(三)肺与大肠的辨证要点 202
三、脾与胃 202
(一)脾与胃的生理功能 202
(二)脾与胃的病证特点 202
(三)脾与胃的辨证要点 206
四、肝与胆 207
(一)肝与胆的生理功能 207
(二)肝与胆的病证特点 207
(三)肝与胆的辨证要点 209
五、肾与膀胱 210
(一)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 210
(二)肾与膀胱的病证特点 210
(三)肾与膀胱辨证要点 212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213
一、卫分证 214
二、气分证 214
(一)热壅于肺 214
(二)热入阳明,或热伤胃腑 214
(三)热结肠道 215
三、营分证 215
(一)热耗营阴 215
(二)热入心包 216
四、血分证 216
(一)血热妄行 216
(二)气血两燔 216
(三)肝热动风 217
(四)血热伤阴 217
第四章 法则疗病证 218
第一节 治疗原则 218
一、未病先防 218
(一)治未病 218
(二)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 219
(三)针药预防 220
二、标本兼治 220
(一)治病求本 221
(二)急则治其标 221
(三)缓则治其本 221
(四)标本同治 221
(五)正治与反治 222
三、扶正祛邪 222
(一)扶正 223
(二)祛邪 223
(三)扶正兼祛邪 223
(四)祛邪兼扶正 223
(五)先扶正后祛邪 223
(六)先祛邪后扶正 223
四、脏腑补泻 223
(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23
(二)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224
(三)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 224
五、异法方宜 224
(一)因畜制宜 224
(二)因地制宜 224
(三)因时制宜 225
第二节 常用疗法 225
一、八法 225
(一)汗法 226
(二)吐法 230
(三)下法 231
(四)和法 235
(五)温法 244
(六)清法 247
(七)消法 252
(八)补法 254
二、八法配合应用 260
(一)汗下并用 260
(二)温清并用 260
(三)攻补并用 261
(四)消补并用 261
第三节 注意事项 261
一、全面分析病情 262
二、辨明标本缓急 262
三、抓住主要矛盾 263
四、区分寒热真假 263
五、把握转化关系 263
参考文献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