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1
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发展历史 2
第一节 在我国的发展 2
一、战国至秦汉 2
二、晋唐宋元 3
三、明清 5
四、新中国 5
第二节 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6
第二章 艾灸疗法的理论基础 7
第一节 中医理论基础 7
第二节 西医学理论基础 8
技法篇 9
第三章 艾灸疗法的种类与补泻 10
第一节 艾灸疗法的种类 10
第二节 艾灸疗法的补泻 16
第四章 艾灸疗法的宜忌 17
临床篇 19
第五章 内科疾病 20
第一节 失眠 20
第二节 眩晕 23
第三节 高血压 28
第四节 低血压 31
第五节 感冒 34
第六节 咳嗽 37
第七节 哮喘 40
第八节 胃痛 43
第九节 胃下垂 46
第十节 泄泻 48
第十一节 便秘 51
第十二节 中风 54
第十三节 面瘫 58
第十四节 尿失禁 61
第十五节 阳痿 64
第六章 外科疾病 67
第一节 胆绞痛 67
第二节 肠痈 70
第三节 慢性前列腺炎 73
第四节 脱肛 77
第五节 褥疮 81
第七章 四肢骨关节疾病 84
第一节 颈椎病 84
第二节 落枕 88
第三节 肩周炎 91
第四节 腰椎病 94
第五节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98
第六节 坐骨神经痛 101
第八章 妇科疾病 105
第一节 痛经 105
第二节 绝经前后诸症 108
第三节 带下病 112
第四节 乳癖 114
第五节 月经过少 117
第六节 子宫脱垂 120
第七节 不孕症 123
第九章 儿科疾病 127
第一节 小儿遗尿 127
第二节 小儿疳积 130
第十章 五官皮肤科疾病 133
第一节 鼻炎 133
第二节 牙痛 137
第三节 耳鸣 140
第四节 神经性皮炎 144
第十一章 养生保健 149
一、神阙 149
二、气海 149
三、关元 150
四、足三里 151
五、命门 151
六、膏肓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