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花 3
引言:背景与进程 3
诗的本性:沟通心灵的审美客体 20
反思:理性与非理性共生——论朦胧诗的哲学背景 32
直觉的苏醒:思维结构的嬗变与调整——论朦胧诗的认知方式 45
悲剧:人的失落与人的呼唤——论朦胧诗的理性支柱 58
悲剧:理想的痛苦与英雄的孤独——论朦胧诗的心理机制 75
语言的变更:诗的符号化与陌生化——论朦胧诗的语言选择 88
意象:艺术视知觉的复合空间——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101
意象:结构的密度与空间——论朦胧诗的整体效应 113
时空的切合:意象的蒙太奇与瞬间隐寓——论朦胧诗的内在构造 128
开放与综合:多向“引进”与纵横渗透——论朦胧诗的艺术态度 145
新的转机——第五代—新生代—后崛起的一代 160
透明的红萝卜——顾城诗歌的悲剧性 182
辉煌的生命空间——论杨炼的组诗 197
北岛:孤独的岛,真诚的岛 215
历史·瞬间·人——论北岛的诗 228
世纪未的突围 245
序 245
绪言 247
一、“新时期”“‘文革’后”“世纪末” 247
二、危机的病灶 250
三、从“世纪末”到“世纪初” 253
四、误区的价值 255
上篇 小说之困 260
第一章 超越的艰难 260
一、超越意识的提出 260
二、外在的超越 263
三、内在的超越 267
四、超越的可能 272
第二章 方法的新生 277
一、还原:诉诸生活本身 279
二、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 284
三、作家和读者“共同作业” 289
第三章 现状的危机——低谷与震荡 294
一、第三代小说家的两难处境 295
二、滑坡的人们 301
第四章 出路的迷茫 305
一、纪实与媚俗 305
二、幻象与自恋 309
中篇 文坛之误 314
第一章 诗坛的转机与困惑 314
一、释题:关于“朦胧后” 314
二、强化生命与淡化历史 316
三、反讽:自身形体的分裂与错位 320
四、口语化、冷抒情、叙述流 324
五、走出困惑 328
第二章 繁荣与虚弱 332
一、病态的报告文学 333
二、散文的瓦解 336
三、批评的沉默 340
四、体系这个魔鬼 349
五、“我”的树在哪里 352
六、文化的纠缠:“伪现代派” 356
下篇 作家之惑 362
第一章 自由与限制 362
第二章 先锋的落伍 363
一、马原堕入陷阱 363
二、莫言:反文化的失败者 369
三、吴亮的退化:从对话到独白 377
第三章 悖反的效应 383
一、王蒙的小说魔术 383
二、张承志的绝境 397
三、王朔的恶作剧 405
后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