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发展机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荣增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10179193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城市—区域系统一般增长机理 1

第一节 城市—区域增长之系统理论 1

一、系统理论基本原理 1

二、基于系统理论的城市—区域系统的研究 4

第二节 城市—区域增长之空间形态理论 7

一、大都市带理论 7

二、“灰色区域”理论 9

第三节 城市—区域增长之时空格局理论 11

一、聚集与扩散理论 11

二、时空格局理论 16

第四节 城市—区域增长之共生理论 20

一、共生三要素 20

二、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 22

三、共生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24

四、共生行为模式比较分析 25

五、共生理论与城市—区域系统 26

第二章 国外城市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33

第一节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述评 33

一、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几点认识 33

二、对城市公共空间不同理解的诠释 36

三、结论 39

第二节 后郊区时代美国都市区马赛克结构 39

一、美国都市区空间构成与后郊区时代的界定 39

二、后郊区时代都市区空间马赛克结构的形成 41

三、后郊区时代都市区空间马赛克结构的成因与理论阐释 44

四、后郊区化时代都市区的区域管治 47

第三节 美国城市增长与土地管理 51

一、美国大都市边缘区的土地侵占与农业衰退 51

二、美国大都市边缘区蔓延扩展的影响因素 53

三、美国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增长管理 54

四、对我国城市密集区土地增长管理的启示 56

第四节 美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认真度”判定 57

一、美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认真度”判定要素甄选 58

二、美国部分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认真度”的评判 62

三、城市认真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62

四、对我国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认真度”测度的启示 66

第五节 跨国公司数量与全球城市等级判定 67

一、世界城市判定方法的回顾 68

二、跨国公司总部分析法的缺陷 69

三、跨国公司总部分析法的改进:一种新方法的探讨 72

第六节 移民数量与全球城市等级判定 76

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等级研究评述 76

二、文化全球化、国际移民和全球城市 79

三、国际移民数量与全球城市排列 81

第三章 开发区:从功能单一走向综合型城市功能区 101

第一节 开发区建设初期的区位选择 102

一、开发区建设的总体布局 102

二、开发区建设的区位选择 105

第二节 开发区建设初期问题与宏观调控 107

一、开发区宏观调控的几个原则问题 107

二、开发区的宏观调控措施 107

第三节 开发区建设中期的动态评估 113

一、评价的背景 114

二、高新区发展状况评价 116

三、高新区发展动态比较分析 119

第四节 开发区建设中期的对内开放 121

一、开发区扩大对内开放的意义与背景 122

二、开发区扩大对内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4

三、开发区实现扩大对内开放的途径 125

四、开发区实施对内扩大开放的主要举措 127

第五节 开发区建设后期的特色园区与聚集区 129

一、特色经济是质,反映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129

二、集群经济是量,体现城市经济的规模聚集效应 131

三、特色经济与集群经济的统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 132

四、结语 136

第六节 新时期城市新区产城功能融合 137

一、城市新区类型与产城融合概念 137

二、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38

三、城市新区实现产城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142

第四章 中国城市:从追求增长走向全面协调发展 147

第一节 发达地区城市资源与环境 147

一、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147

二、资源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透析 150

三、建议与对策 153

第二节 发展理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155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 156

二、城市规划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 157

三、城市规划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160

四、结论 161

第三节 城市性格的挖掘与经营 162

一、城市性格的特性 163

二、城市性格的形成 165

三、城市性格的挖掘与经营 167

第四节 大都市周边城市定位 169

一、城市定位的理论支撑 170

二、城市定位的宏观背景和区域基础 172

三、城市定位的确定与缘由 173

四、实施城市定位的思路与对策 177

第五节 城市科学发展评估 179

一、城市评价体系理论研究 179

二、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80

三、河南省科学指数结果综合分析 186

第六节 中国城市化问题反思与走向 188

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城市化产生的主要问题 188

二、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91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中国城市化转型方向 194

四、启示与展望 197

第七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增长管理 198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城市增长管理的要求 198

二、当前中国城市增长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99

三、基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城市增长管理的协动 203

第五章 城镇密集区:从单体城市走向群体聚集 212

第一节 城镇密集区概念辨析 212

一、国外城镇密集区概念的研究 212

二、国内有关城镇密集区概念使用上的分歧与争议 214

三、城镇密集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再思考 217

第二节 城镇密集区等级判定 222

一、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等级判定 223

二、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226

三、提升城镇密集区等级和地位的途径 227

第三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 230

一、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30

二、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指标体系的建构 231

三、实证研究:我国几个主要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的判定 236

第四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机制 236

一、古代城镇密集区雏形形成的机制分析 237

二、近代城镇密集区的发育机制分析 238

三、现代城镇密集区发展机制分析 240

第五节 城镇密集区整合方略 243

一、研究背景 243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244

三、基于MWVD的中心城市发展演化 245

四、基于MWVD的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方案 249

五、结论与讨论 255

第六节 城镇密集区科学发展 255

一、城镇密集区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256

二、城镇密集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259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城镇密集区发展思路 261

第七节 城镇密集区调控政策 264

一、区域发展政策 265

二、城市发展政策 268

三、土地政策 269

四、户籍政策 269

五、投资政策 270

六、产业政策 271

第六章 城乡统筹:从城市群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277

第一节 共生理论及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277

一、三大区域共生单元构成 278

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共生模式的选择 279

三、区域协调共生机制的建立 280

第二节 城乡统筹理论演进与展望 282

一、城乡不平衡发展论——城市偏向论与乡村偏向论 283

二、城乡平衡发展论——城乡统筹(协调)论 285

三、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理论研究展望 287

四、结论 290

第三节 城乡统筹测度 291

一、城乡共生系统分析 291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93

三、河南省与山东省、江苏省城乡统筹水平比较 296

四、河南省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对策 298

第四节 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 301

一、城镇密集区率先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的依据 301

二、城镇密集区城乡统筹的空间作用模式 304

三、城镇密集区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基本思路 306

后 记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