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臧棣:从“不纯诗学”到“可能性”诗学 13
第一节 “不纯诗学” 16
第二节 社会专业化进程下的不同诗歌想象 27
第三节 “可能性”诗学的矛盾 39
第二章 张枣:“文化身份”的困扰 52
第一节 “传统/现代”的争论与分歧 53
第二节 建构“传统”:“日常磁场之神”的缺失 59
第三节 重构“传统”:“文化身份”认同 70
第四节 “传统”阐释的危险 80
第五节 “汉语性”——文化帝国的语言 90
第三章 肖开愚:内向辨认的“政治” 104
第一节 “中年写作”的限度意识 106
第二节 “针对性”诗学 119
第三节 内向辨认的“政治” 137
第四节 斡旋实效的“官僚” 146
第四章 “历史意识”与“可能性”的限度 162
第一节 “历史意识”的不同阐释 163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内在分歧 170
第三节 “可能性”及其限度 181
附录一 诗歌界的“南北之分”? 193
附录二 诗歌与伦理的诠释性关系 228
附录三 “技艺”的当代政治性维度 256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09
丛书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