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闽台民间的心灵家园与文化变迁的深层理论内涵——以闾山教派为核心 9
第一节 闾山教派内涵之特点 9
一、闾山教派的价值存有 10
二、闾山教派的达致目标 12
第二节 闾山教派存有之解读 15
一、宏观宗教视野 16
二、闾山教派之祖——净明宗 19
三、闾山教派文献探索 25
第三节 闾山教派领域与型式 27
一、偏全概括 27
二、教派论述型式 30
第四节 闾山教派背后意涵之真相 34
一、闾山教派之宗教现象 34
二、推敲闾山教派科仪之内涵 40
第三章 净明宗闾山教派的历史背景 44
第一节 净明宗闾山教派之渊源 45
一、净明宗历史渊源 45
二、净明宗之教义经典与主张 52
三、净明宗与闾山教派之关系 54
第二节 闾山教派神系的形成 60
一、闾山教派中道教诸神之渊源 60
二、道教诸界圣神 61
三、历代得道仙真 67
四、祖先崇拜 69
五、古部落巫觋之传承 70
六、教派离、合之传承 72
七、教派之混淆 74
第三节 闾山教派的分布与发展 77
一、闾山教派脉络形成的因素 77
二、净明宗之分布与发展 79
三、西南梅山教分布与发展 80
四、华南闾山教派分布与发展 81
五、台湾与东南亚闾山教派分布与发展 84
第四节 闾山教派与净明道之会通 87
一、在信仰结构之融通 87
二、在教义上之会通 93
三、在科仪式场之融通 99
第四章 道教闾山教派科仪探讨 102
第一节 闾山教派科仪之意义 104
一、科仪之定义 104
二、科仪之范围 108
三、科仪之功能 124
第二节 闾山教派科仪之经典 132
一、闾山教派科仪的经典 132
二、闾山教派经典的类型 134
三、闾山教派经典的传承 136
第三节 闾山教派科仪实践探讨 137
一、科仪之历史渊源 137
二、闾山教派科仪之功利思维 141
三、科仪之“养生”实务 147
四、闾山教派“送死”实务 158
第四节 闾山教派科仪之文化价值 162
一、生命本元(源)之价值观 162
二、宗教艺术文化之价值 162
三、伦理道德之教化价值 165
第五章 闾山教派在台之变迁 170
第一节 闾山教派在台之历史背景 170
一、明清时期 171
二、日据时期 173
三、二战以后 177
第二节 台湾道法二门概况 182
一、台湾道派之解析 182
二、台湾道法二门之解析 191
第三节 闾山教派在台之概况 195
一、闾山教派在台之信仰分布 197
二、闾山教派在台之概况 212
第四节 闾山教派在台之情势变迁 213
一、道、法、教、派之混淆不清 214
二、“道”与“法”二门并用 217
三、闾山教派在台法脉之变异 219
第五节 闾山教派在台信仰之变异 223
一、闾山教派文化之变异 223
二、闾山教派经典之变异 227
三、闾山教派科仪仪式之异同 228
四、闾山教派信仰方式之变异 232
五、闾山教派神意传达之异同 236
第六章 闾山教派法脉之探讨与分析 239
第一节 道教道派之分岭 239
一、道教派别之渊源 240
二、道教宗派之划分 245
三、闾山教派之特质及教主 248
第二节 法主公派传承 254
一、法主公派法脉概览 255
二、法主公法脉之争议厘清 259
三、法主公派信仰之文献轨迹探讨 260
第三节 三奶(陈靖姑等)派崇拜 264
一、三奶派法脉导览 264
二、三奶派之历史轨迹 271
三、三奶派之信仰精神 278
第四节 徐甲派崇拜 279
一、徐甲法脉概览 279
二、徐甲派之历史轨迹 286
三、法脉之科仪 288
四、徐甲派之信仰精神 290
第五节 闾山其他各派 292
一、普庵派崇拜法脉导览 292
二、瑜伽派崇拜法脉概览 296
三、其他各法派概览 302
第六节 闾山各教派之比较分析 304
一、思想领域 304
二、科仪类型 305
第七章 闾山教派之主要思想 311
第一节 闾山教派思想之源流 311
一、沿袭道教道家之思想 312
二、沿袭儒释教之思想 320
三、沿袭民间信仰与巫术之思想 322
第二节 闾山教派道法二门之思想 326
一、道法二门之道法关系 327
二、道法二门的道法观 330
第三节 闾山教派术数文化思想 339
一、闾山教派“术”与“数”的集合 339
二、闾山教派术数之类别 346
三、闾山教派术数之功能 347
第四节 闾山教派社会功能之思想 350
一、追求社会安全的重构 350
二、迎合社会理想与吉祥文化 355
三、探究道教医疗之思想 359
第八章 结论 366
附录 377
参考文献 386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