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历史与方法 7
第一节 形式主义 7
一、形式主义的发展脉络 7
二、本体论与内部研究 13
三、文学与语言学 17
四、形式分析与审美价值 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23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 23
二、总体性与外部研究 26
三、文学与意识形态 29
四、社会学批评与政治价值 3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抗及其消解 3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对抗与论争 37
一、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矛盾的产生 37
二、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否定和批判 40
三、形式主义者的自我省思与忏悔 44
第二节 从对抗到对话的内在逻辑 51
一、政治层面:“资产阶级美学”与“无产阶级美学”的冲突与消解 52
二、思想层面: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矛盾与融合 56
三、文化层面:知识生产的分化与去分化 60
第三章 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对话 66
第一节 巴赫金:形式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 68
第二节 形式批评与社会学方法的结合 76
一、方法论批判 80
二、超越“文学性” 84
三、“形式—内容”的辩证法 89
第三节 语言符号与意识形态的对接 95
一、批判两种语言学 96
二、话语的对话性质 99
三、话语的意识形态特征 102
第四节 小说形式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 105
一、史诗与小说 105
二、小说语言的杂语性 108
三、小说形式与社会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110
第四章 形式的革命与革命的形式 119
第一节 艺术自律:理论建构的共同基础 122
一、形式主义与艺术自律 122
二、自律与他律的辩证法 124
第二节 艺术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变奏 128
一、黑格尔模式的现代反思 130
二、艺术形式的革命潜能 132
第三节 艺术功能:感性能力的恢复与生成 139
一、陌生化与文学性 140
二、陌生化与革命 147
三、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深化与走向 154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融合 161
第一节 发生学与结构主义的接合 165
一、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渊源 167
二、发生学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观点 174
三、发生学结构主义的批评实践 181
第二节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建立 190
一、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 192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96
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201
四、阿尔都塞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转向 20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形式主义价值重估 215
一、清理地基:形式主义的“文本形而上学”批判 218
二、历史诗学: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的超越 220
三、重构美学:阿尔都塞学派与形式主义的对话 222
第四节 “伪马克思主义”与“伪结构主义”批判 225
一、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 226
二、对结构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229
三、阿尔都塞的“伪结构主义”批判 234
四、阿尔都塞的“伪马克思主义”批判 241
第六章 介入、文本与意识形态 246
第一节 介入文学与零度写作 247
一、巴特与萨特 249
二、什么是写作 251
三、作者和读者 256
第二节 结构主义与文本理论 259
一、从作品到文本 260
二、文本与主体性 264
第三节 文本与意识形态生产 270
一、文本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 273
二、文本的意识形态生产模式 278
第四节 文本与意识形态阐释 286
一、“辩证思维”与“元批评” 287
二、形式的意识形态 295
三、文本的意识形态阐释模式 303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相互征用与对话 313
第一节 符号学的面相 315
第二节 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范式 324
一、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方法 324
二、罗兰·巴特对作为神话的大众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批判 333
第三节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范式 342
一、霍尔、伯明翰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 342
二、电视文化的符号学批判 349
三、文化表征的路径与方法论批判 351
第四节 批判理论的符号学拓展 359
一、消费社会物体系的符号学批判 360
二、消费社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367
三、后现代文化景观的符号学批判 377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问题 39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转向 393
第二节 20世纪语言哲学的四大传统 398
一、分析哲学传统 398
二、现象学—解释学传统 401
三、结构主义传统 406
四、马克思主义传统 410
第三节 语言的社会本质 415
一、语言的起源问题 419
二、语言与思维 421
三、语言的阶级性 425
四、民族共同语和方言问题 426
第四节 批判理论的交往转向 428
一、批判理论的语言维度 428
二、批判理论交往转向的演进逻辑 433
三、言语交往行为的运行机制和有效性法则 437
四、交往的话语伦理学及其批判 441
第九章 对话思维与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建构 446
第一节 未完成的思考 446
一、20世纪20—30年代俄国文论的整体状貌 446
二、马克思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关系 448
三、马克思主义与新批评派的关系 450
四、尤里·洛特曼及塔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 457
五、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 458
六、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话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形成和发展 460
七、新世纪之交英美文学创作和批评界兴起的“新形式主义” 463
第二节 对话在中国 465
第三节 对话思维与理论创新 472
附录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 479
引用文献 488
人名索引 506
主题词索引 516
后记 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