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影像观点 3
第一章 试论电影视觉表达的想象力 3
1.1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电影思维 4
1.2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电影的张力 7
1.2.1 电影是一种“直观真实”的梦幻 7
1.2.2 电影的梦幻是电影属性的统一 9
1.3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技术 11
1.4 结束语 13
第二章 试论“云时代”手机电影摄影的新思维 15
2.1 个体服务:终端享受的视听盛宴 16
2.2 云端聚合:数据与市场价值的互换 19
2.3 分众传播:摄影技术的私人订制 22
第三章 试析电影镜头的内构要件 27
3.1 电影镜头的物态基础 27
3.1.1 电影“光”的现实形式 28
3.1.2 电影“光”的侧显性 29
3.1.3 电影“声”的隐喻性 29
3.2 电影镜头的内构规则 30
3.2.1 主从律 30
3.2.2 整一律 31
3.2.3 表意律 31
3.3 电影镜头的视窗象限 32
第四章 叙事电影中“非叙境”影像的语用学分析 37
4.1 区分与界定 38
4.2 异质、断裂与解构:叙事之外的电影美学 40
4.3 对新的观众主体性的一种吁求 47
第五章 电影拟像本性论及其实践意义 53
第六章 叙事之外的影像表达 67
6.1 不同影像样式中的叙事与留白 67
6.1.1 主流院线电影 68
6.1.2 图片摄影 69
6.1.3 实验电影 70
6.1.4 新媒体艺术 72
6.1.5 MV 72
6.1.6 广告 73
6.2 叙事之外的表达之物 74
6.3 小结 75
Part 2 大数据时代的影像 79
第七章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数据库叙事方式及美学特征 79
7.1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发展 79
7.2 电影数据库叙事方式与特征 81
7.2.1 电影数据库叙事特点 81
7.2.2 电影数据库叙事的方式及表现手法 83
7.3 电影的数据库叙事的美学特征 86
7.4 结语 91
第八章 观众身体参与和影像的互动叙事表达 95
8.1 观众身体参与和影像的“再媒体化” 95
8.2 观众身体参与影像景框里内容位置和视角的互动 97
8.3 观众行走剪辑影像创造现实与影像混合的蒙太奇 100
8.4 结语:观众身体参与影像表达互动创造个性化叙事 104
第九章 观众视线关注数据与电影摄影研究 107
9.1 视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兴起与困境 107
9.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09
9.3 研究方法 110
9.4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112
9.4.1 信息中心论——观众对画面主体的主动判断 113
9.4.2 电影声音对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影响分析 120
9.4.3 运动中稳定性对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影响分析 122
9.4.4 人物特写与中近景的构图与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关系 125
第十章 创造新D视界 133
Part 3 影片聚焦 149
第十一章 影像叙事:华语套层结构电影中性别表演的反讽 149
11.1 《钟馗嫁妹》:无法指认的自我镜像 150
11.2 《沉香救母》:需要补充的母子图式 153
11.3 《观音得道》:凝视的规训 155
第十二章 围观“审判”:法庭片中观众主体身份的认同 159
12.1 《洋葱田》与“人民诉鲍威尔案” 159
12.2 “仪式化”的围观场景 160
12.2.1 空间的封闭性 161
12.2.2 既定的审理程式 163
12.2.3 法庭物件的象征意义 165
12.3 被注视的“权利弱者” 165
12.3.1 “注视”的权力 165
12.3.2 角色的匹配 166
12.3.3 高频率的视点转换 169
12.4 影像的现实归位 170
12.4.1 谁的权利获得了救济? 170
12.4.2 法庭片的三重“事实”表征 171
12.4.3 假定的结局 172
12.5 观众社会身份的意义建构 173
12.5.1 观众身份的位移 173
12.5.2 影像“赋权” 173
第十三章 电影《奥兰多》:“双性同体”理论的影像呈现 177
13.1 原著中的“双性同体”理论 177
13.1.1 伍尔夫与“双性同体” 177
13.1.2 奥兰多的原型 178
13.1.3 让男性站在女性角度的换位思考 179
13.2 影片对于“双性同体”的解读 180
13.2.1 改编自文学名著 180
13.2.2 两性力量的角力 181
13.3 影片对于原著的改编 187
13.3.1 段落划分与时代感 187
13.3.2 挑战经典好莱坞的窥视机制 188
13.3.3 细节刻画与镜头运用 190
13.4 结语 191
Part 4 影像表达 195
第十四章 论摄影师曾剑的影像艺术风格 195
14.1 手持跟拍:“摄影作者”的精神漫游 196
14.2 曝光不足/曝光过度:“看不见”的心理真实 200
14.3 虚焦:“通往无之桥”的颓废美学 202
14.4 结语:“抒情电影”的可能性 205
第十五章 电影影像的创造性 209
15.1 影像思维:影像语言的思维基础 209
15.2 造型手段:影像语言的演绎方式 214
15.3 影像形态:摄影创作的核心成果 219
第十六章 影像的“造型特征” 225
16.1 视觉观察的本质 225
16.2 简化是提炼造型特征的有效方法 227
16.3 “反向简化” 230
16.4 影像的“质感特征” 234
16.5 艺术创作中的“结构特征” 239
第十七章 视觉表达与人类学情怀:以中国乡村天主教摄影为例 243
17.1 视觉表达:镜头下的中国农村天主教 244
17.1.1 摄影题材:中国乡村天主教 245
17.1.2 摄影主题:苦难 247
17.1.3 摄影内容:日常生活的细节 249
17.2 人类学情怀:摄影背后的故事 251
17.2.1 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 252
17.2.2 人类学的情怀与理想 253
17.3 真实与建构:天主教题材专题摄影的反思 255
第十八章 当我们谈论影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59
18.1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与中国电影影像创作 259
18.2 影像与叙事 261
18.3 结语:视觉表达框架下重塑影像理论体系 269
第十九章 张艺谋电影中身体叙事的影像空间表意系统建构 273
19.1 “秩序”空间的生产性 274
19.1.1 “铁屋子”里权力运作 274
19.1.2 权力关系的视像外化 276
19.2 身与物化的诗意移情 280
19.2.1 景物的拟人与譬喻 281
19.2.2 身心与情景交融 283
19.2.3 “大写意”全景渲染精神境界 286
19.3 结语 288
附录 “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论坛对谈录 290
出版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