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 1
1碳排放权与碳减排目标 3
1.1 碳排放问题的产生 3
1.1.1 碳排放与低碳经济 3
1.1.2 碳排放总量的研究现状 4
1.2 碳排放权与中国碳减排目标 9
1.2.1 碳排放权问题的产生和现状 9
1.2.2 中国未来的碳排放权 10
1.2.3 2020年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国内目标 13
2中国碳排放总量核算 15
2.1 碳排放总量核算原则 15
2.1.1 生产者原则和消费者原则 15
2.1.2 按生产者原则确定的碳排放总量 16
2.1.3 最终消费排放的核算方法 19
2.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 19
2.2.1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20
2.2.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20
2.2.3 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现状 21
3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核算及其责任分配 24
3.1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核算 24
3.1.1 核算原理和方法 24
3.1.2 数据来源 26
3.1.3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核算结果 28
3.2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责任的分配 32
3.2.1 二氧化碳净转移的LMDI分解 32
3.2.2 排放净转移的分解结果 33
3.2.3 隐含碳责任的分配 35
4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的公平性 37
4.1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的公平性度量 37
4.1.1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及其公平原则 37
4.1.2 公平性度量——国际碳排放的相对剥夺 39
4.1.3 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相对剥夺系数的影响 42
4.2 不同标准下国际碳排放核算 43
4.2.1 分析对象和数据来源 43
4.2.2 不同核算标准下国际碳排放比较 44
4.3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的公平性分析 46
4.3.1 相对剥夺系数的静态分析 46
4.3.2 相对剥夺系数的动态分析 49
4.3.3 国际贸易隐含碳调整后的公平性分析 53
4.4 国际碳排放核算标准选择结论与建议 55
第二篇 碳排放指标的产业间分配 59
5碳排放的产业差异 61
5.1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61
5.1.1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 61
5.1.2 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64
5.1.3 各产业的能源消费特点与能源结构 66
5.2 各部门的碳排放核算 68
5.2.1 各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68
5.2.2 碳排放系数 70
5.2.3 各部门的碳排放 73
6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节 能减排潜力 75
6.1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75
6.1.1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基本假设 75
6.1.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78
6.2 消费和出口的产品结构预测 79
6.2.1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预测 80
6.2.2 居民消费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对应 89
6.2.3 政府部门的消费以及产品结构预测 94
6.2.4 消费的产品结构预测 95
6.2.5 出口的产品结构预测 96
6.3 资本系数矩阵K的估计 98
6.3.1 固定资本形成的分配系数矩阵 98
6.3.2 资本系数矩阵K 101
6.4 均衡产业结构及其节能减排潜力测算 104
6.4.1 均衡产业结构 104
6.4.2 能源需求预测 107
6.4.3 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估计 109
7能源结构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潜力 112
7.1 能源供给预测 112
7.1.1 能源生产 112
7.1.2 能源供给预测 113
7.2 能源的内部替代与能源效率 116
7.2.1 能源的内部替代 116
7.2.2 能源产出弹性的估计 122
7.2.3 能源效率和能源内部替代 128
7.3 供给和替代约束下的能源结构调整 129
7.3.1 供给和替代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 129
7.3.2 能源结构调整的结果 132
7.3.3 能源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 136
8碳排放指标的产业间分配 139
8.1 碳排放指标在产业间的分配 139
8.1.1 最终消费排放和部门直接排放 139
8.1.2 碳排放总量的产业间分配 141
8.1.3 碳排放强度的产业间分配 143
8.2 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政策建议 146
8.2.1 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目标的贡献 146
8.2.2 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政策建议 147
第三篇 碳排放总量的地区间分配及地方政府碳减排博弈分析 151
9碳排放的区域划分及碳排放指标 153
9.1 各地区碳排放基本情况分析 153
9.1.1 分地区碳排放量核算方法 153
9.1.2 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154
9.1.3 分地区碳排放量基本情况 155
9.2 碳排放区域划分及区域特征分析 159
9.2.1 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方法 159
9.2.2 区域划分结果及其特征 162
9.3 碳排放区域差异成因分析 168
9.3.1 全国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168
9.3.2 区域差异成因 171
10碳排放指标地区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检验 178
10.1 配额分配理论 178
10.1.1 配额分配依据 178
10.1.2 配额分配理论述评 180
10.2 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设计 183
10.2.1 主要国际配额分配方案的公平原则比较 183
10.2.2 不同公平原则的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 185
10.3 地区配额分配公平与效率检验 190
10.3.1 “十二五”碳减排目标分解分析 190
10.3.2 碳减排成熟度测度模型 193
10.3.3 基于成熟度的省际配额分配公平检验 195
10.3.4 基于成熟度的整体配额分配效率检验 200
11地方政府的碳减排困境与博弈分析 203
11.1 中国碳市场现状 203
11.1.1 中国碳市场建设推进政策 203
11.1.2 中国试点碳市场运行情况 208
11.1.3 中国试点碳市场发展困境 214
11.2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静态博弈分析 219
11.2.1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静态博弈分析 220
11.2.2 地方政府碳减排技术合作困境的静态博弈分析 223
11.3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信号博弈分析 224
11.3.1 博弈假设分析 225
11.3.2 博弈均衡分析 228
11.3.3 主要结论 233
11.4 地方政府碳减排困境的演化博弈分析 234
11.4.1 博弈假设分析 234
11.4.2 策略适应度分析 236
11.4.3 策略稳定性分析 238
11.4.4 主要结论 241
第四篇 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及机制分析 243
12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博弈分析 245
12.1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主要方式 245
12.1.1 免费分配 245
12.1.2 公开拍卖 246
12.1.3 混合方式 247
12.2 碳排放权分配额度的协商博弈分析 248
12.2.1 协商博弈模型建立 248
12.2.2 博弈模型求解 249
12.2.3 博弈均衡分析 250
12.2.4 其他情形 251
12.2.5 具体建议 252
12.3 碳排放权分配政策的动态一致性分析 253
12.3.1 博弈模型建立 254
12.3.2 不同时序博弈模型求解分析 255
12.3.3 动态一致性分析 258
12.4 小结 260
13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博弈分析 262
13.1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62
13.1.1 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供给与需求因素 262
13.1.2 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市场交易因素 265
13.2 直购碳排放权价格的讨价还价博弈分析 268
13.2.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建立 268
13.2.2 博弈模型求解 270
13.2.3 博弈均衡分析与建议 274
13.3 市场势力影响下碳排放权定价研究 277
13.3.1 研究意义 277
13.3.2 博弈模型建立与求解 278
13.3.3 模型评价与政策建议 282
13.4 小结 283
14碳排放权交易形成机制分析 285
14.1 政府规制作用分析 286
14.1.1 博弈背景分析 286
14.1.2 规制博弈模型建立 287
14.1.3 博弈模型求解 288
14.1.4 博弈均衡分析 288
14.2 交易成本影响作用分析 289
14.2.1 博弈模型建立 290
14.2.2 博弈模型求解 291
14.2.3 厂商决策行为分析 292
14.2.4 降低碳排放权交易成本的建议 293
14.3 低碳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294
14.3.1 博弈模型建立 295
14.3.2 博弈模型求解 296
14.3.3 模型解的分析与建议 297
14.4 小结 298
15碳排放权交易拍卖机制分析 300
15.1 碳排放权拍卖机制 300
15.1.1 碳排放权拍卖机制比较 300
15.1.2 碳排放权拍卖机制选择 302
15.1.3 碳排放权拍卖的意义 302
15.2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多轮一阶密封拍卖 303
15.2.1 碳排放权一阶密封拍卖基础模型 303
15.2.2 改进的碳排放权多轮一阶密封拍卖模型 304
15.3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双向拍卖 310
15.3.1 双向拍卖的基准报价模型 310
15.3.2 改进的碳排放权双向叫价拍卖模型 311
15.4 小结 315
第五篇 碳税效应、最优税率及配套机制 317
16碳税的政策效应及其区域差异 319
16.1 碳税政策效应经济机制分析 319
16.2 碳税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321
16.2.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21
16.2.2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324
16.2.3 面板分位数模型分析 326
16.3 我国建立区域差异化碳税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329
17差异化区域最优碳税税率研究 331
17.1 最优碳税理论及其发展 331
17.1.1 最优碳税理论起源 331
17.1.2 “双重红利”下的最优碳税理论 334
17.1.3 经济增长框架下的最优碳税理论 335
17.2 我国区域最优碳税模型设计 338
17.2.1 生产模块 338
17.2.2 消费模块 339
17.2.3 环境模块 344
17.2.4 模型求解 344
17.3 我国区域最优碳税税率估算 348
17.3.1 碳税效应差异化的区域划分 348
17.3.2 区域最优碳税税率估算 349
17.4 结论与分析 358
18碳税减排机制博弈分析 360
18.1 一般模型 360
18.2 碳税下厂商竞争博弈模型 362
18.3 碳税补贴下厂商竞争博弈模型 371
19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区域碳税政策配套机制研究 379
19.1 西方联邦制下区域环境政策执行有效性分析 379
19.2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分析 397
19.3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区域碳税配套机制设计 399
19.3.1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399
19.3.2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405
19.4 结论和建议 409
附表 412
参考文献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