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民族认同的三个层面 1
一、民族自我与他者 2
二、中西选择 8
三、传统与现代 13
第一章 1905—1919:中国电影的萌芽 21
一、有争议的开端 21
二、布拉斯基、亚细亚影片公司和中国早期短片 24
第二章 欧美电影的放映与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焦虑 36
一、欧美电影的放映:喜剧片、连集长片和剧情片 37
二、认同焦虑:美国影片中的华人形象 51
三、国体观念与电影的中国身份 60
第三章 初始的模仿与选择 67
一、侦探—爱情—喜剧:三个片种的试制 67
二、“商务”“上海影戏”与“明星”:鼎足之势与中西选择 89
第四章 “明星”个案:民族意识与融冶中西文化 110
一、郑正秋——平民立场与民族意识的自觉 111
二、包天笑——通俗小说与外国文学的本土化 121
三、洪深——隽永的风格与中西交融的审美趣味 137
第五章 “欧化”:中国电影身份的焦虑 148
一、“问题剧”与知识分子电影 151
二、“欧化”:大中华百合公司的再读解 165
三、恐怖片移植:马徐维邦 183
第六章 古装—神怪—武侠影片:传统叙事与民族认同 189
一、古装—神怪片 196
二、武侠—神怪片 205
三、“六合”与“天一”:民族电影工业初步整合的两个方向 222
结语 231
附录一: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一串珍珠》解读 236
一、主题:从社会批判到伦理劝诫 238
二、“项链”:从虚幻到实在 239
三、人物与叙事:从单一开放到繁复封闭 242
附录二:导演侯曜的知识分子电影——从《海角诗人》的残片说起 245
一、残片的基本面貌 245
二、从易卜生主义到浪漫主义 247
三、在古典与现代之间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