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1
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两大历史任务的由来 2
(一)西方崛起,中国趋衰 2
(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5
二、两大历史任务的内涵及其关系 12
(一)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现 13
(二)两大历史任务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回答 15
(三)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16
(四)谁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阶级分析 17
三、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看两大历史任务 18
(一)地主阶级经世派:“睁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20
(二)资产阶级的民族意识 20
专题二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4
一、农民阶级走向传统老路 25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5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亡 27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方案 28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0
(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1
二、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 33
(一)从曾国藩的学问到“中体西用” 33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 35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36
(四)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7
三、戊戌维新走资产阶级政治改良道路 39
(一)历史背景 39
(二)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与主要活动 39
(三)百日维新 42
(四)戊戌政变 43
(五)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44
(六)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45
四、“平均主义”、“中体西用”、“君权变法”不能救中国 47
(一)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47
(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以新卫旧 48
(三)“君权变法”的改良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9
专题三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51
一、走革命之路 52
(一)爆发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52
(二)孙中山高举三民主义旗帜 55
(三)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 57
二、建共和之国 58
(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58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0
(三)辛亥革命引起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60
三、共和梦碎 63
(一)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64
(二)袁世凯称帝 67
(三)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探讨 68
专题四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73
一、先进知识分子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依据 74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契合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需求 74
(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之梦的破灭 76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范例 78
二、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 79
(一)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79
(二)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81
(三)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论战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83
(四)在与工人群众的结合中认同马克思主义 88
专题五 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92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93
(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9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95
(三)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 96
(四)中国革命需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98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特点 100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0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102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104
(一)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104
(二)农民运动的新局面 105
(三)国共合作的新局面 106
(四)北伐战争的新局面 108
专题六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12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性质的变化 113
(一)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114
(二)大肆发展官僚资本经济 114
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15
(一)开展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116
(二)毛泽东“引兵井冈” 116
(三)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其他领导人的探索 118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119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新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119
(二)在挫折中检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正确性 122
(三)其他时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丰富 125
四、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历史启示 128
专题七 中华民族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132
一、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战争策源地 133
(一)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 133
(二)日本侵华的特点是“蚕食”与“突袭”相结合 135
(三)十四年抗日战争 137
二、全民族抗战中的统一战线和两个战场战略格局 138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38
(二)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 139
三、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41
(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 141
(二)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 142
(三)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44
(四)敌后战场逐渐发展成为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 145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148
四、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看待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49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151
(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152
专题八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56
一、三种力量与三条道路 157
(一)国民党:维持并强化一党专政与独裁统治 157
(二)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建国之路 163
(三)民主党派:第三条道路 167
二、民心向背: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关键 168
(一)“失民心”:国民党政权崩溃的总根源 169
(二)“得民心”:共产党取得政权的法理与伦理基础 173
专题九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79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构想 180
(一)过渡的必要性 180
(二)新中国的起步 181
(三)总路线的提出 183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条件 184
(一)国内条件 184
(二)国际环境 187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途径 187
(一)工业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187
(二)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 191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92
专题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 197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 198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 19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99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 20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202
(一)历史的伟大转折 202
(二)改革开放的展开 204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 206
(四)举世瞩目的成就 208
三、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 211
(一)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212
(二)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212
(三)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 214
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216
(一)复兴之路 216
(二)三大贡献 217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