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意识 1
二、研究意义 3
(一)理论意义 4
(二)实践意义 9
三、研究现状 10
(一)研究现状概述 10
(二)已有研究成果 12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6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9
(一)研究方法 19
(二)研究思路 21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3
第一章 刑事自诉制度存在的正当性 26
一、刑事自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27
(一)诉权理论 27
(二)刑事被害人理论 32
(三)刑事诉讼谦抑理论 36
(四)诉讼合意理论 39
(五)恢复性司法理论 42
二、刑事自诉制度的比较优势 45
(一)弥补公诉制度的缺陷 45
(二)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 52
(三)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 55
(四)契合“亲亲相隐”的诉讼心理 59
(五)反映无讼追求的诉讼观念 61
三、刑事自诉的刑法及刑事政策价值 64
(一)体现刑法的基本原则 64
(二)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70
小结 72
第二章 刑事自诉圈建构的基本模式 73
一、自诉独占模式 73
(一)古罗马法的自诉独占 76
(二)古日耳曼法的自诉独占 77
(三)英国1879年前的自诉独占 79
二、自诉与公诉并行模式 82
(一)德国的自诉不断扩张模式 82
(二)俄罗斯的公诉扶助自诉模式 87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自诉公诉平分秋色模式 89
(四)我国的自诉公诉关系多元模式 92
三、公诉垄断下的“类自诉”模式 99
(一)美国的大陪审团制约公诉模式 100
(二)日本的准起诉模式 104
(三)法国的民事原告人发动公诉模式 107
(四)意大利的“不告不理”模式 109
小结 112
第三章 重构我国刑事自诉圈的必要性 115
一、我国刑事自诉圈立法的实践困境 115
(一)流失严重:自诉案件的“公诉化”现象突出 120
(二)维权困难:自诉案件的证据门槛过高 122
(三)显失公平:或公诉或自诉的选择导致“同案不同罚” 125
(四)冷热不均:自诉案件的类型失衡 127
二、我国现行刑事自诉圈立法的缺陷 131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立法粗疏且不尽合理 132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立法模糊且存在诉权冲突 139
(三)公诉转自诉的案件立法冲突且程序紊乱 147
小结 151
第四章 我国刑事自诉圈重构的本土影响因素 153
一、人本主义民生政治的推行 155
二、和谐哲学观的确立 158
三、自诉历史传统的影响 161
四、新熟人社会背景的生成 167
五、民间司法资源的汲取 171
六、不法行为社会容忍度的提升 173
七、刑事被害人证明能力的局限 177
小结 179
第五章 我国刑事自诉圈重构的原则与思路 181
一、刑事自诉圈重构的原则 181
(一)公诉与自诉关系协调原则 181
(二)确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184
(三)案件性质与社会危害程度双低原则 185
(四)法益侵害的个人性原则 187
二、我国刑事自诉圈重构的基本思路 189
(一)告诉才处理案件的“吐故纳新” 189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之轻微刑事案件的“范围限缩” 204
(三)“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废旧立新” 213
小结 224
第六章 我国刑事自诉圈重构的配套制度 226
一、调整自诉案件的证据制度 226
(一)强化自诉人的证据收集权利 226
(二)提高自诉人的证据收集能力 228
二、完善自诉案件的审判制度 231
(一)确立自诉案件时效制度 232
(二)降低对自诉人起诉条件的审查标准 233
(三)增设自诉案件缺席审判制度 237
三、健全自诉案件的监督救济制度 239
(一)完善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监督制度 239
(二)建立刑事自诉强制代理制度 240
(三)强化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 241
四、建立警检机关的自诉协助制度 242
(一)明确公安机关处理自诉案件的程序 242
(二)构建合理的自诉与公诉制度衔接机制 245
小结 249
代结语:迈向一种宽容的理性 251
附录: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 253
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