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治源流 1
文化典籍 1
一 法,刑也 1
二 象以典刑 2
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4
四 民体以为国,赏罚以为君 7
五 分定,立禁,立官,立君 9
六 立法为度量 11
七 民争,则倍赏累罚 13
八 制礼作教,立法设刑 14
八 君长刑政生 17
九 立刑以明威 18
文化倾听 20
文化传递 22
文化感悟 24
第二章 仁德礼法 25
文化典籍 25
一 道之以政 25
二 听讼 26
三 季康子问政 27
四 善人为邦百年 28
五 卫君待子而为政 29
六 仲尼论为政宽猛 30
七 徒法不能以自行 33
八 法不能独立 36
九 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 38
十 礼义生而制法度 39
十一 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 40
十二 明德慎罚 43
十三 法令者,治之具 44
十四 先德教而后刑罚 46
十五 政之善者,无取于严刑 48
文化倾听 50
文化传递 51
文化感悟 53
第三章 道法自然 54
文化典籍 54
一 为无为,则无不治 54
二 大道废,有仁义 55
三 见素抱朴 56
四 大制不割 57
五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59
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0
七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61
八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64
九 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66
十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68
十 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69
十一 形名赏罚,非知治之道 72
文化倾听 74
文化传递 76
文化感悟 78
第四章 君国重器 79
文化典籍 79
一 大司寇之职 79
二 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 83
三 正法直度 84
四 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85
五 以法治国 87
六 法度者,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89
七 刑者,所以禁邪也 90
八 治国刑多而赏少 93
九 国之所以治者三 94
十 法者,国之权衡也 96
十一 刑无等级 98
十二 明主慎法制 101
十三 法令者,民之命治之本也 102
十四 以法治国 105
十五 抱法处势则治 107
十六 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109
十七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110
十八 治国有二柄 112
文化倾听 115
文化传递 117
文化感悟 119
第五章 盛世宽刑 120
文化典籍 120
一 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120
二 上刑适轻,下刑适重 122
三 法正则民悫 124
四 训道不纯而愚民陷 126
五 用法务在宽简 128
六 五覆奏 130
七 不须从坐 132
八 务在宽平 133
九 惟须简约 134
十 合于古帝王钦恤民命之意 136
十一 敬慎庶狱 137
十二 刑部不独人命大事 139
十三 刑曹民命攸关,国典所系 141
文化倾听 143
文化传递 145
文化感悟 148
第六章 限政顺天 149
文化典籍 149
一 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149
二 非汝封刑人杀人 153
三 天相民,作配在下 155
四 垂衣裳而天下治 157
五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158
六 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159
七 蘧伯玉为相 161
八 以天为法 162
九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 163
十 圣法之治 165
十一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166
十二 善治其国,爱养斯民 168
十三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169
十四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172
十五 虚静以慎守前王之法 174
十六 法制禁令,非所以为治也 175
十七 圣人贵措刑,不贵烦刑 177
文化倾听 179
文化传递 180
文化感悟 182
第七章 心系小民 183
文化典籍 183
一 郑人铸刑书 183
二 五声·八辟·三刺 187
三 司刺 189
四 晏子谏景公 190
五 景公问明王之教 193
六 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 195
七 法令稍近古而便民 197
八 贫富异刑而法不壹 199
九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02
十 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 205
十一 王者制法,民不迷不惑 207
十二 知民之所苦而设之以禁 211
文化倾听 212
文化传递 214
文化感悟 218
第八章 判词精选 219
文化典籍 219
一 索马不与,拒不开门判 219
二 田中种树判 221
三 盗瓜判 223
四 邵守愚杀人案参语 225
五 赎归弟财复宛转判 229
六 受人隐寄财产自辄出卖 231
七 母子兄弟之讼当平心处断 235
八 湮灭古迹判 238
九 诬人为盗判 242
文化倾听 244
文化传递 246
文化感悟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