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边坡失稳危害 1
1.2边坡加固与防护技术方法 6
1.3本书主要内容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安全评价标准 16
2.1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2.1.1岩体结构类型的影响 16
2.1.2岩体结构面特性的影响 18
2.1.3地形地貌的影响 19
2.1.4地质构造应力的影响 19
2.1.5水的影响 19
2.1.6地震、爆破震动和行车震动的影响 19
2.2现行边坡静力稳定性分析方法 20
2.2.1极限平衡分析法 20
2.2.2数值分析方法 21
2.2.3其他分析方法 25
2.3基于等效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ANSYS平台实现 26
2.3.1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27
2.3.2广义Mises准则 27
2.3.3两准则之间的转化 28
2.3.4 ANSYS平台实现 29
2.4有明显滑移面边坡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31
2.4.1稳定性计算 31
2.4.2参数敏感性分析 34
2.5无明显滑移面边坡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39
2.5.1无明显滑移面边坡滑移路径的搜索 39
2.5.2无明显滑移面岩质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 40
2.5.3算例分析 43
2.6自然状态下边坡岩土体破坏机理分析 45
2.7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标准 48
参考文献 51
第3章 地震边坡动力特性分析 54
3.1边坡动力响应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54
3.1.1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动力响应规律 55
3.1.2地震动特性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62
3.1.3边坡动力响应的坡型影响分析 65
3.2地震边坡岩土体动力破坏机制 70
3.2.1岩土体动应力和振动速度的关系 71
3.2.2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岩土体破坏分析 72
3.2.3竖向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岩土体破坏分析 82
3.2.4双向耦合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岩土体破坏分析 88
3.3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 90
3.3.1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 90
3.3.2边坡动力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92
3.3.3边坡动力失稳判断标准 92
3.3.4算例分析 93
参考文献 94
第4章 边坡共振响应分析 96
4.1 ANSYS动力计算原理 96
4.1.1模态分析 97
4.1.2谐响应分析 98
4.1.3瞬态动力学分析 99
4.2边坡共振力学分析 100
4.3边坡模态分析 102
4.3.1数值计算模型 102
4.3.2数值计算流程 102
4.3.3结果分析 103
4.4边坡谐响应分析 107
4.4.1数值计算模型 108
4.4.2计算结果与分析 108
4.5边坡共振的数值验证 110
4.6边坡固有频率的计算 112
4.6.1单元尺寸对边坡固有频率的影响 113
4.6.2边坡固有频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4
4.6.3回归分析 116
4.6.4变量检验与数据筛选 117
4.6.5公式回归 121
4.6.6公式检验 123
参考文献 124
第5章 边坡锚固机理分析 125
5.1锚固体与周边岩土体界面本构模型 125
5.1.1二阶段黏滑本构模型 126
5.1.2三阶段软化型本构模型 126
5.2边坡锚固荷载传递力学模型 127
5.3均质边坡锚固拉拔松动破坏理论分析 128
5.3.1界面二阶段模型求解探讨 128
5.3.2界面三阶段模型分析探讨 133
5.3.3工程应用与验证 138
5.4层状地层锚固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139
5.4.1问题求解步骤 139
5.4.2算例分析与工程试验验证 142
5.5土层缺陷锚杆(索)锚固特性与参数影响分析 145
5.5.1缺陷锚固问题的求解步骤 145
5.5.2土层缺陷锚固特性的参数影响分析 147
5.6锚杆拉拔FLAC数值模拟分析 152
5.6.1计算原理 153
5.6.2算例数值模拟分析 154
5.7边坡加锚效应分析 158
5.7.1自然边坡锚杆(索)加固效应分析 159
5.7.2锚杆几何参数影响分析 162
5.7.3地震边坡锚杆(索)加固效应分析 167
参考文献 176
第6章 边坡锚固工程设计计算方法 178
6.1锚杆(索)工程设计方法 178
6.1.1滑坡推力的计算 178
6.1.2锚固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 180
6.1.3锚杆(索)设计参数的拟定 181
6.2坡面框架格子梁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184
6.2.1锚固边坡坡面结构类型 184
6.2.2坡面框架格子梁设计计算 185
6.2.3框架格子梁计算方法的建议 191
6.3工程案例 195
6.3.1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196
6.3.2滑坡特征 197
6.3.3滑坡形成原因 198
6.3.4滑坡稳定性评价 198
6.3.5滑坡治理方案 199
6.4边坡锚杆锚固导波检测探讨 203
6.4.1锚固锚杆中导波的频散方程 204
6.4.2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206
6.4.3数值模拟正确性验证 208
6.4.4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11
参考文献 214
第7章 抗滑桩固坡机理分析 217
7.1概述 217
7.1.1抗滑桩理论研究现状 217
7.1.2抗滑桩与其他固坡方式的比较 218
7.2滑坡推力及抗滑桩桩前抗力分布模式 219
7.3抗滑桩与滑坡体的相互作用机理 221
7.3.1抗滑桩与坡体相互作用效应 221
7.3.2桩-土拱相互作用的力学计算 223
7.3.3抗滑桩受力分析 232
7.3.4土拱受力分析 233
7.4抗滑桩设计参数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 233
7.4.1抗滑桩桩身截面尺寸对其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234
7.4.2抗滑桩锚固段长度对其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236
7.4.3抗滑桩锚固段岩体强度对其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242
7.4.4抗滑桩截面形状对其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245
参考文献 250
第8章 植物固坡机理分析 252
8.1植物固坡基本原理 253
8.1.1植物固坡的功能及优点 254
8.1.2植物根系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 256
8.1.3植物与土壤的抗冲性能分析 260
8.1.4植物固坡的树干效应 263
8.1.5植物固坡的茎叶作用 266
8.2植物固坡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268
8.2.1植物根系-边坡岩土体相互作用 268
8.2.2摩擦型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269
8.2.3锚固型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275
8.3坡面植物的选择设计原理 277
8.3.1植物固坡总体设计模式 277
8.3.2植物固坡设计的景观类型 278
8.3.3植物固坡的土壤学原理 279
8.3.4植物固坡的生态学理论 282
8.3.5坡面植物种类选择与设计 286
8.3.6常见的优良固土护坡植物 288
8.4层次分析法选择固坡植物 290
8.4.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291
8.4.2层次分析法试验分析 292
8.4.3层次因子计算及排序 295
8.4.4固坡植物的选择 296
8.5植物固坡的局限性及其负面影响分析 296
8.5.1植物根系加固效应的局限性 296
8.5.2植被增强了土体的渗透能力 297
8.5.3植被发育加速地下水循环 297
8.5.4植被对边坡岩土体的化学风化作用 298
参考文献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