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6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7
四、研究方法与个案介绍 22
五、研究对象说明与社区类型划分依据 30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内外环境 36
第一节 农村:乡村社会开放流动与社会结构转型 36
一、开放、流动与异质 36
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 38
第二节 农民:从业、生活、行为方式变迁 4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改造传统小农 41
二、改革开放后农民从业方式及职业身份的变化 42
三、当代农民生活、行为方式的变革 43
四、利益扩张与需求多元化 44
第三节 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工商化” 47
一、生产发展方式组织合作化、要素化 47
二、生产经营方式资本化、技术化、产业化 48
第四节 基层治理:治理现代化能力不足 49
一、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艰难转变 49
二、乡村内在治理体制机制的弊端 50
三、乡村基础治理制度的滞后性 51
四、城乡有别的二元分治模式 53
五、基层治理能力不足 54
小结 57
第二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背景及动力机制比较 58
第一节 发展需跨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58
一、农业型:农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园区化 58
二、非农型:工业开发与第三产业发展 60
三、工商型: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市化 62
第二节 社会建设需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63
一、农业型:缓解维稳压力与增强管理、服务水平 63
二、非农型:推动传统村庄治理方式转型 68
三、工商型:化解农村矛盾与农民市民化 70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需落实:城镇化建设 74
一、农业型: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 75
二、非农型:推动城市建设与扩容 76
三、工商型:改变僵化、滞后的城镇体系 79
小结 82
一、共性特征:重服务、强管理、调产业结构与维护稳定 82
二、差异之处:逻辑起点及侧重点不同 84
第三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实践做法比较 86
第一节 载体搭建:基层治理单元重构 86
一、农业型:合并村庄形成“多村一社区” 86
二、非农型:整建制搬迁构建现代“大型社区” 90
三、工商型:村级组织转并联打造“城乡一体型”新社区 92
第二节 功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94
一、农业型:“下放上提”强化服务 94
二、非农型:突出服务阵地及服务能力建设 98
三、工商型:“机构下沉+多元参与”强化服务 103
第三节 工具创新:治理手段及工具变革 105
一、农业型:党组织“实体化”增强服务与引领社会治理 106
二、非农型:“信息化”治理工具引领治理现代化 108
三、工商型:“三分三改”制度工具解放农民及维护权利 110
小结 114
一、共性特征:重构社区建制中下沉权力与服务 115
二、差异之处:治理能力建设及治理工具不同 116
第四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重建的新型组织体系及治理参与主体比较 119
第一节 领导地位如何强化:党组织体系及领导主体 119
一、农业型:打破行政村界的融合型党组织 119
二、非农型:在乡单位广覆盖的大党建 122
三、工商型:统筹负责的“1+N”党建社区化组织体系 125
第二节 治理能力如何提升: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及治理主体 128
一、农业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及专兼职人员配置 128
二、非农型:“政、社混合型”管理服务体系及混合型人员配置 131
三、工商型:“政、社、志愿交叉型”管理服务体系及类型化人员配置 133
第三节 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社会自组织体系及治理主体 138
一、农业型:“自治性+社会性+经济性”自组织体系及居民主体 139
二、非农型:“自治性+社会公益性”自组织体系及社会力量 143
三、工商型:“管制性+社会性”自组织体系及群团力量 146
小结 150
一、共性特征:区域化党建下的社区自治体系及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 151
二、差异之处:组织性质、组织关系及定位的差异 152
第五章 农村社区治理改革重建的新型治理机制比较 156
第一节 干部如何配:社区选举机制 156
一、农业型:“代表性”选举机制 156
二、非农型:选举职数“代表制” 161
三、工商型:社区干部任用“双轨制” 165
第二节 决策如何定:社区公共议决机制 169
一、农业型:多层次民主议事协商与监督机制 169
二、非农型:民主议决公开制 173
三、工商型:社区决策“联席会议制”+村庄决策“民主议决制” 179
第三节 事怎么办:社区事务办理机制 182
一、农业型:印章改制+村民事务社区办理 183
二、非农型:印章代管+村民事务社区办理 186
三、工商型:印章分授+村民事务同城办理 188
第四节 钱怎么用:社区财务运行机制 191
一、农业型:村财社管 191
二、非农型:村、社财务乡镇统管 197
三、工商型:村、社财务双轨制 200
第五节 经济怎么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治理机制 205
一、农业型:集体“三资”改制 205
二、非农型:集体经济“股份制” 211
三、工商型:集体资产股份化及市场化运作机制 215
小结 221
一、共性特征:“干部任用、民主议决协商”多元化及经济股份化 222
二、差异之处:具体运作机理的不同 225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社区建设及治理的居民意愿与绩效评估 228
第一节 社区居民:社区建设及治理的主体参与力量和直接利益相关者 228
第二节 “认知与感受”:社区建设及治理实践的居民认识 231
一、社区性质及社区熟悉程度: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入认识 231
二、社区组织关系:与自然村落联系紧密但定位不清 232
三、社区权力来源:民主选举产生 232
第三节 “需求表达”:社区公共管理及服务的居民意愿 233
一、管理服务内容:不同群体需求层次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 234
二、服务供给方式及机制:多元主体分类、合作共担 234
第四节 “愿景与现实”:社区治理主体及公共参与的居民看法 236
一、治理参与主体:政府为主、其他力量为辅 237
二、居民参与:本地居民参与程度明显优于外来居民 237
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及参与有限 240
四、市场主体参与:力度及动力不足 241
第五节 “内心感受”:社区治理中制度改革的居民考量 242
一、流动中的户籍制度改革:外来居民“弃乡”动力不足 243
二、土地流转和使用制度改革:多数不放弃土地维持生活 244
三、社区基础治理制度改革:公共参与制度亟须改革 244
第六节 “实际效果”: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融入状况 245
一、经济融入:融入程度较低 246
二、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关系缓和中隔离型特征突出 247
三、文化心理融入:融入有限、归属感不强 248
四、民主政治融入:政治权利难以保障 250
小结 251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治理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253
第一节 现代化: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发展的新场景与新命题 253
第二节 治理历史是什么: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回顾 256
一、传统时期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256
二、近现代以来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259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 262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区及治理 265
第三节 现实特点是什么:新型城镇化引发的当代农村社区分化及治理改革探索 267
一、农村社区性质、类型、功能的变迁与分化 268
二、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实践探索及其特征 277
三、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传统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异同 284
第四节 治理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292
一、质性变革: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向 293
二、基本走向:从城乡社区分治到城乡社区治理一体化 296
第五节 治理现代化如何治: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理念与模式 298
一、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299
二、治理理念:融合、协商民主、协同与法治 300
三、治理模式:“政社互动”与“三社联动” 305
第六节 治理现代化规划如何定: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需具备的战略思路 311
一、城乡一体化与社会有机融合发展机制 312
二、分类引导与多轨治理并举模式 313
三、契合乡村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内在要求 317
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战略 319
第七节 重点突破在哪里: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320
一、制度:基础性治理制度体系改革 321
二、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324
三、参与: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服务与居民“自下而上”实效参与结合 327
第八节 核心问题是什么: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构成要件 331
一、治理主体:多元性、系统性、整体性 332
二、治理体制机制:参与性、协同性、协商性 337
三、治理工具:法治、信息技术、民主 342
第九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政策思路 347
一、创建城乡一体型的新型社区治理单元 347
二、推动城乡一体的社区发展机制 349
三、构造“乡镇-社区-小组(网格)”的新型治理结构 353
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居民”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协同治理体系 355
五、创立“政社互动、多元主体分工有序”的协同合作治理机制 357
六、创新“信息化、网格化、网络化”的社区治理方式 359
七、形成“法治化、规范化”的农村社区治理制度 361
八、保障社区居民主体参与地位及参与权利 363
九、建立农村社区居民的合法权利及财产权益保护机制 366
小结 370
附录 375
附录一 问卷调查及访谈社区名单 375
附录二 部分调查访谈资料节选 379
参考文献 436
后记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