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背景与走向 1
第一节 文化反省的多维性与五四传统的另一面 2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线索与基本内容 7
第三节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及其特点 11
第四节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贡献与局限 35
第二章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 41
第一节 意欲——理性 41
第二节 文化比较模式与人生道路 48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54
第四节 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的意义 63
第三章 熊十力的本体论哲学 65
第一节 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 66
第二节 性智与量智 74
第三节 性修不二与思修交尽 87
第四节 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的现代意义 91
第四章 马一浮的心性论与六艺论 95
第一节 马一浮的人品与诗品 95
第二节 性德为中心的心性论 104
第三节 六艺论的文化哲学观 109
第四节 马一浮的哲理诗与诗性人生 114
第五章 钱穆的历史文化思想 120
第一节 民族与历史 120
第二节 经学与理学 124
第三节 儒学观 129
第四节 钱穆国学研究的贡献与价值 148
第六章 张君劢的哲学系统 151
第一节 宪政思想 152
第二节 比较哲学 157
第三节 理学再创 164
第四节 张君劢的理论贡献 170
第七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与哲学史 173
第一节 新理学与贞元六书 174
第二节 新理学的内在张力 177
第三节 从正的方法到负的方法 185
第四节 冯友兰的学术贡献及其现代意义 188
第八章 贺麟的理想唯心论 193
第一节 中西文化观 194
第二节 理想唯心论 201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新诠 209
第四节 贺麟理想唯心论的价值与意义 217
第九章 方东美的比较哲学 220
第一节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比较 221
第二节 中国哲学内部的比较 229
第三节 广大悉备的生命哲学 239
第十章 唐君毅的文化哲学 245
第一节 道德自我的挺立与撑开 246
第二节 生命存在的“三向九境” 250
第三节 先秦哲学之新解 255
第四节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267
第十一章 牟宗三的哲学系统 270
第一节 改造中学,与现代化相调适 271
第二节 变传统哲学为现代哲学 298
第三节 反省西方哲学,重建本体论 303
第四节 牟宗三哲学建构的意义与启示 312
第十二章 徐复观的思想史观 317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与心性史观 318
第二节 批判精神与庶民情结 323
第三节 礼与乐:道德性人文精神 328
第四节 徐复观的贡献与唐牟徐合论 337
第十三章 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合论 341
第一节 杜维明的启蒙反思与文明对话 342
第二节 刘述先的内在超越与全球伦理 353
第三节 成中英的分析理性与本体诠释 362
第十四章 现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370
第一节 现当代新儒家宗教观概述 370
第二节 唐、牟:道德的宗教 373
第三节 杜、刘:终极的关怀 382
第四节 比较与综合 389
第十五章 现当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 392
第一节 熊、马:乾元性理 392
第二节 方东美:生生不已 396
第三节 唐、牟:神明之知 400
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观的意义 406
第十六章 宋明理学与现当代新儒学 409
第一节 北宋五子的“造道”追求 409
第二节 程朱理学——天理本体之普遍化拓展 417
第三节 陆王心学——道德意识之主体性落实 425
第四节 现代新儒学之返本开新追求 434
第十七章 现当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 442
第一节 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 443
第二节 儒学与民主政治 448
第三节 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对话 457
第十八章 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对现代性的批评与调适 465
第一节 中国文化精神 465
第二节 现代性问题及其反思 477
第三节 中国文化精神对现代性的批评与调适 483
主要参考书目 490
索引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