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心理和行为研究导引 1
第一节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解 2
第二节 环境中人的心理:整体、发展、系统的观点 5
一、整体性、发展性、系统性导向的环境心理观点概览 6
二、整体、发展、系统取向的“人—环境”心理的理论基础 7
三、整体主义、体验的特征与平衡的倾向 10
四、结构和动力分析 15
第二章 环境知觉 23
第一节 环境知觉:路径寻找和空间知觉 23
一、路径寻找和空间认知的定义 23
二、认知地图 24
三、林奇的贡献:地方环境的清晰性 25
四、路径探寻任务中的仿真 26
五、路径寻求中的性别差异 27
六、分析工具:空间结构和地理信息系统 30
七、有所作为:路径发现的实际应用 31
第二节 环境风险知觉 33
一、风险知觉和主观风险判断 34
二、环境风险的时间贴现与风险调整 36
三、环境风险的心理测量范式 38
四、伦理和道德 39
第三章 环境态度 41
第一节 环境态度概述 41
第二节 环境态度研究的重要性 42
第三节 环境态度的结构和测量 43
第四节 影响环境关心的变量 44
一、环境关心水平 44
二、年龄 45
三、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 45
四、国际间差异 46
五、城镇—乡村居住 46
六、信仰和政治 47
七、人格和价值观 47
八、自然环境的直接经历 48
九、教育和环境知识 48
第五节 增强环境态度的方法途径 49
一、大众媒介和信息 49
二、环境教育 49
第六节 阻碍和促进导致行为的环境态度的因素 50
一、态度影响行为的有关理论 50
二、促使“亲环境行为”的环境态度和其他结构 51
三、阻止行为产生的消极态度因素 52
第四章 环境价值观 55
第一节 价值观是什么 56
第二节 价值观的理论 56
一、社会价值观取向 56
二、施瓦兹的价值理论 57
三、生物圈价值观 61
四、享乐主义价值观 63
第三节 价值观怎样影响行为 64
第四节 价值观、生态主义世界观和环境关心之间的区别 66
第五章 情感与环境 69
第一节 情感与环境简介 69
第二节 环境方面的相关情绪 71
一、什么是环境方面的相关情绪 71
二、认知情绪模型 71
三、情绪测量 73
四、情绪分类 73
第三节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 77
一、可持续行为中的情绪模型 77
二、情绪对环境相关行为的影响 80
三、环境教育和情感 83
四、环境冲突背景中的情感 85
第六章 地方依恋 87
第一节 地方依恋如何界定 89
第二节 地方依恋的动力 90
第三节 地方依恋的先行过程是什么 92
第四节 地方依恋如何发展 94
一、社会和物理依恋之间的解释 94
二、自我调整和地方依恋之间的解释 95
第五节 地方依恋的结果是什么 98
一、生态和保护行为的结果 98
二、地方关系打断中的地方依恋的结果 100
第七章 环境和身份 103
第一节 身份 103
第二节 身份的过程或作用 105
第三节 环境与身份 106
第四节 社会身份 107
第五节 环境身份的衡量 108
一、环境身份量表 109
二、自身的自然意识 109
三、新环境范式和环境态度量表 110
第六节 环境身份的影响 111
一、情绪影响 111
二、道德启示 112
三、行为影响 113
四、价值与行为 113
五、自我展示 114
六、身份政治学 114
第八章 地方的评估意象 117
第一节 视觉环境 117
一、视觉意象的情感评估 118
二、为什么要研究公共地方意象的评估 118
第二节 理论框架 119
第三节 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盖然性关系 120
一、消极的评价:对犯罪的恐惧 121
二、积极的评估:视觉偏好的两种模型 124
三、偏好的相关特性 125
四、个体和社会文化的差异 131
第四节 新的研究方向 133
一、休憩地方 133
二、历史测量学的调查 133
三、视觉质量规划和评估地图 134
四、方法论关心 134
第九章 “人—环境”交互的模型和管理 137
第一节 概览 137
第二节 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特征 139
一、“人—环境”互动的微观理论 139
二、人—环境互动的中观理论 142
三、“人—环境”互动的宏观尺度(水平)的理论 143
第三节 为互动变化的模型和管理而发展更多的丰富的理解策略 145
一、“人—环境”交互的重要维度分类和交互变化的类型 146
二、交互变化的模型和管理的策略 148
第十章 环境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151
第一节 概述 151
第二节 理解“人类—环境”交互的跨文化 152
一、克拉克洪(Kluckhohn) 152
二、霍夫斯塔德(Hofstede) 154
三、施瓦兹(Schwartz) 156
四、文化理论 157
五、英格赫尔德(Inglehart) 159
第三节 模型的共同连接点 160
一、环境管理上的跨文化研究 161
二、个体层面的研究 161
三、文化层次的研究 162
四、多重研究 164
第四节 结果的连接整合 166
一、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调节变量 166
二、生态谬误 167
三、位和非位方法的区别 167
四、公平和偏见的问题 168
第十一章 城市环境 169
第一节 概述 169
第二节 城市环境 170
一、作为特定环境的城市 170
二、城市环境的特征 171
三、环境压力和城市居住条件 171
四、破坏、犯罪和不安全感 172
五、不安全感 173
第三节 生活在城市 174
一、适应性行为 174
二、城市文明 175
三、社会行为 176
四、城市和它的居民 177
五、都市人的关系 178
六、城市的社会交际性 179
第四节 城市利用和城市认同 180
一、城市空间投入 180
二、地方认同和依恋 182
第五节 结论:从城市居住者到城市公民 184
第十二章 居住地方和街区:朝向健康生活、社会整合,以及值得信任的住处 187
第一节 概述 187
第二节 一个特定地方的方案:生态观念和支持 188
第三节 解释环境适应 190
第四节 四个居住主题或过程 192
一、知觉、评价和满意度 193
二、利用和活动 200
三、疏离与聚集 203
四、品牌和声誉 206
第十三章 “亲环境行为”的促进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第二节 “亲环境行为”的含义 212
一、一个“影响—导向”的方案 212
二、“意图—导向” 213
三、“亲环境行为”的领域 213
四、个人还是背景 214
第三节 促进“亲环境行为”——个体层面 215
一、信息运动 216
二、自我中心主义、社会利他主义、生物圈中心主义动机 217
三、促进“亲环境行为”的自我中心主义途径:自我利益 217
四、“提示” 218
五、意外事件 218
六、行为分析法在“亲环境行为”促进中的限制 220
第四节 促进“亲环境行为”的社会利他主义方案 221
一、公共承诺 222
二、社会规范 223
三、社会困境 224
第五节 促进“亲环境行为”的生物圈方案 225
一、预测“亲环境行为” 226
二、环境教育 227
三、促进“亲环境行为”的情景 228
第六节 与行为改变策略有关的几个实际应用问题 230
一、将哪一种行为作为目标 230
二、反弹效应 231
三、行为的溢出效应 232
第十四章 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合作行为过程 235
第一节 介绍 235
一、旧金山河口方案 236
二、目标与机构 238
第二节 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与成功的理论方法 238
一、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238
二、社会资本理论 239
三、支持联盟框架 240
第三节 ECR过程执行中的理论基础 241
一、非诉讼解决机制与建立共识理论 241
二、软系统方法论 242
第四节 ECR合作过程模型与多方参与的合作关系 243
一、协作参与过程 244
二、分析与思考 245
三、协作学习 246
第五节 协作的利益相关者的伙伴关系 247
一、西部流域合作 247
二、沿海河口的伙伴关系 248
三、评估标准及ECR合作流程和利益相关者合伙关系研究 248
第六节 流域合作关系的过程及结果的实证研究 251
一、领域合作关系项目 251
二、国家河口项目伙伴关系 253
第七节 ECR过程与争端解决程序的评估研究 254
一、多部门ECR评估研究 254
二、政策对话 254
三、与分析和审议框架相关的实证研究 255
四、协作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估研究 256
参考文献 263
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