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境保护社会系统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彩虹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1949511
  • 页数:153 页
图书介绍: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运动促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及环境运动高涨,并引发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思考及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借鉴优秀的社会成果,学习其经验和教训,迅速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基于以上考虑,本书对美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并为我国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1.2 环境保护理论基础——生态经济的内涵 4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5

1.3.1 早期的理论准备 6

1.3.2 生态经济学的萌芽 13

1.3.3 初步形成 18

1.3.4 最终形成 21

1.3.5 当代生态经济研究 22

1.3.6 生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24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8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8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9

1.4.3 全书的技术路线 29

1.5 本章小结 30

第二章 美国环境保护的社会演进历程 31

2.1 美国早期的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31

2.2 美国现代环境保护的开始 35

2.3 环境保护发展的高潮期 38

2.4 环境保护发展的低潮期 41

2.5 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结合的新发展 47

2.6 美国环境保护的成功与失败 48

2.7 本章小结 50

第三章 美国环境保护的社会系统 53

3.1 美国环境保护的社会系统 53

3.2 美国国家机构环境管理系统及其运行 54

3.2.1 立法系统 55

3.2.2 行政系统 59

3.2.3 司法系统 65

3.2.4 政府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67

3.3 环保组织类型及其环境保护途径 69

3.3.1 环保组织的类型 69

3.3.2 环保组织影响环境保护的途径 72

3.4 企业利益集团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76

3.4.1 竞选捐款与游说 76

3.4.2 企业研究机构 77

3.5 民众环境保护途径 80

3.5.1 公民评价 81

3.5.2 公民评审 81

3.5.3 公民诉讼 82

3.6 美国环境保护社会系统 83

3.7 本章小结 85

第四章 美国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86

4.1 美国环境法 86

4.2 环境保护主要政策工具的设计 88

4.2.1 环境政策的选择依据 88

4.2.2 环境管理方式 89

4.3 美国环境保护政策工具分类 91

4.3.1 命令与控制方式 92

4.3.2 基于市场的管理工具 93

4.3.3 可交易的许可证系统 96

4.4 本章小结 100

第五章 美国生态城市实践考察 101

5.1 生态城市评价模型 101

5.1.1 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型 101

5.1.2 生态城市的评价模型 102

5.1.3 生态城市的构建原则 103

5.2 查塔努加市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的建立 104

5.2.1 查塔努加市生态城市实践 104

5.2.2 查塔努加市生态城市的建立 105

5.3 查塔努加市生态城市行动方案 106

5.3.1 提高能源效率 106

5.3.2 健康社区 108

5.3.3 自然资源 110

5.3.4 民众教育 112

5.4 查塔努加市生态城市行动方案效果 114

5.5 本章小结 115

第六章 美国环境保护的实证研究 116

6.1 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117

6.2 模型的选择 118

6.2.1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118

6.2.2 ARDL估计模型的建立 119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122

6.3.1 数据 122

6.3.2 实证结果 122

6.4 结论及政策评价 129

6.5 本章小结 130

第七章 美国环境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132

7.1 制定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法规制度 132

7.2 充分调动各种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 134

7.3 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35

7.3.1 政府的全面参与 135

7.3.2 政府引导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 137

7.4 建立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体系 138

7.4.1 将环保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体系 138

7.4.2 提高社区意识并强调其参与的重要性 138

7.5 正确选择切入点和发展目标 139

7.6 本章小结 140

第八章 结语 141

8.1 本书工作的总结 141

8.2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42

8.3 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3

参考文献 145

后记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