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篇 3
第一章 导论 3
1.1 缘起:争执、现实与突破 3
1.1.1 争执:环境价值的判定 3
1.1.2 现实:环境价值的科学评价 5
1.1.3 突破:从“求和加总”走向“比较” 7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9
1.2.1 研究意义 9
1.2.2 研究目的 10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2
1.3.1 研究思路 12
1.3.2 研究框架 13
1.3.3 研究方法 13
第二篇 理论篇 19
第二章 环境价值核算研究的现状 19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19
2.1.1 环境 19
2.1.2 环境价值 20
2.1.3 环境价值核算 23
2.2 研究动态及述评 24
2.2.1 环境价值核算思想研究 24
2.2.2 环境价值核算方法研究 25
2.2.3 生态环境价值核算研究 28
2.2.4 环境价值核算实证研究 29
2.2.5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31
第三章 环境价值核算体系的历史演化 33
3.1 环境无价:环境资源的任意攫取阶段 33
3.2 传统核算体系:功能价值的“求和加总”核算阶段 36
3.3 核算体系的创新: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阶段 41
第四章 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体系的建立 44
4.1 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体系建立的依据 44
4.2 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46
4.2.1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 46
4.2.2 效用理论 47
4.2.3 有效市场理论 48
4.2.4 环境资源市场的参与人皆为“经济人” 49
4.3 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体系框架及内容 50
4.3.1 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体系框架 50
4.3.2 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体系内容 53
第三篇 方法篇 59
第五章 环境价值的分类 59
5.1 环境价值分类1:二分法(Two Points Method) 59
5.1.1 实物价值(Material Value) 59
5.1.2 服务价值(Service Value) 60
5.2 环境价值分类2:五分法(Five Points Method) 62
5.2.1 使用价值(Use Value) 63
5.2.2 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 63
5.3 环境价值分类3:三分法(Three Points Method) 65
5.3.1 原生态自然使用价值 66
5.3.2 投入性环境价值 67
5.3.3 潜在使用价值 67
第六章 比较性最大最优环境价值核算方法的选择 69
6.1 传统核算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69
6.1.1 市场价值法 69
6.1.2 净现值法 71
6.1.3 生产成本法 72
6.1.4 非市场价值评估法——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74
6.1.5 各种核算方法的评价及比较 77
6.2 比较性环境价值核算的思路体系 77
6.2.1 功能性比较环境价值核算 78
6.2.2 直间接比较环境价值核算 80
6.3 比较性环境价值核算方法的选择 81
6.3.1 按照市场价值直接计算的方法 81
6.3.2 按照发展变量进行计算的方法 82
6.4 比较性环境价值核算方法创新:基准情景法 84
6.4.1 基准情景分析法的概念 85
6.4.2 基准情景分析法的理论体系 86
6.5 基准情景法的拓展与应用 89
6.5.1 基准情景法的应用步骤 90
6.5.2 基准情景法的具体应用 92
第四篇 应用篇 97
第七章 森林环境价值核算体系研究 97
7.1 评估与保护:森林环境现存价值的启示 97
7.2 思考与探究:森林环境分类功能的目标价值及比较 100
7.3 甄别与判断:森林环境功能的价值取向 102
第八章 森林环境价值核算实证研究 105
8.1 方法一:基于边际机会成本法的秦岭森林公园环境价值核算 105
8.1.1 相关理论及方法介绍 105
8.1.2 秦岭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测算 108
8.1.3 研究结果及结论 112
8.2 方法二:基于基准情景分析法的秦岭森林公园环境价值核算 113
8.2.1 秦岭森林环境的各项功能现存价值 113
8.2.2 秦岭森林环境的各项功能目标价值 115
8.2.3 基于基准情景下的秦岭森林公园的价值测算 115
8.2.4 秦岭森林环境功能的价值取向 126
8.3 两种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127
第九章 比较性环境价值核算实施的保障研究 128
9.1 积极进取,转变环境价值理念 128
9.2 政策驱动,强化环境价值管理 129
9.3 利益导向,注重环境价值创造 130
9.4 注重研发,提升环境价值技术 132
9.5 加大宣传,扩大环境价值认知 133
9.6 深化合作,拓展环境价值领域 134
结语 135
参考文献 139
致谢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