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1
二、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 5
三、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 8
第一章 当代文学的“前史” 15
第一节 文学的新方向 15
第二节 话语方式的“转译” 1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化 20
第四节 历史叙述的“主流”与“非主流” 24
第二章 当代文学的建立 29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 29
第二节“两个报告” 30
第三节 作家的身份危机 32
第四节 海峡两岸的“文学战线” 35
第三章 当代文学的内部制度 41
第一节 文化领导权的建立 41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组织形式 45
第三节 传媒的控制 51
第四节 会议的意义 57
第五节 文学讲习所 60
第四章 当代文学的外部资源 66
第一节 与俄苏文学的历史渊源 6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制度化 77
第四节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 8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学实验 91
第一节 颂歌与狂欢 91
第二节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95
第三节 何其芳的《回答》 98
第四节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107
第五节 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110
第六节 孙犁、茹志鹃的小说 113
第七节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118
第八节 新人新作 121
第六章“双百方针”时代 128
第一节“双百方针” 128
第二节“青春写作” 132
第三节 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讨论 137
第七章 激进文学的兴起 143
第一节“两结合”创作方法 143
第二节《青春之歌》及讨论 147
第三节 赵树理现象 153
第四节 周立波的小说 157
第五节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162
第六节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165
第七节 姚文元现象 173
第八章 红色文学的繁荣 182
第一节 梁斌的《红旗谱》 183
第二节《红岩》和《红日》 186
第三节 柳青的《创业史》 189
第四节 革命历史的传奇化 194
第五节 姚雪垠的《李自成》 198
第六节 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 201
第七节 郭小川现象 204
第八节 贺敬之现象 209
第九节 戏剧的现代转换 213
第十节《千万不要忘记》 221
第九章 革命文学的高涨 228
第一节“纪要”和政治文化 228
第二节 样板戏美学 231
第三节“文革”时期的隐秘文学 235
第四节 激进文学的全面崩溃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