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张国刚) 1
前言 3
第一编 骑射、冲击与军阵: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21
第一章 早期骑兵战术特征:骑射与游击 21
第一节 匈奴骑兵战术与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关系 21
第二节 《六韬》中的战国骑兵战术原则 24
第三节 秦汉之际的骑兵战例 27
第二章 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 33
第一节 汉军与匈奴的战术区别及社会背景 33
第二节 文帝到武帝:探索中原骑兵进攻战略 38
第三节 卫青、霍去病的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43
第四节 再论李广与李陵 48
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 52
第一节 刘秀时代的“突骑”作战 53
第二节 汉末三国骑兵冲击战术的强化 59
第三节 汉末三国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67
第四节 西晋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75
第四章 骑兵的马镫战术革命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84
第一节 关于马镫研究的学术史和考古证据 84
第二节 骑兵冲击战术的成熟:马镫与马槊 92
第三节 冲击骑兵的战术运用特征 103
第四节 游牧族对骑兵冲击战术的适应 110
第五章 4—6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122
第一节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骑兵建设 122
第二节 北方骑兵对南作战的特征 127
第三节 南方政权的骑兵建设 134
第四节 南方骑兵作战特征 141
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150
第一节 古代步兵军阵的队列特征 151
第二节 军阵的“非理性异动” 162
第三节 先秦至隋代的步兵军阵变化趋势 166
第四节 南方步兵的特殊战术形式 177
附录 戚继光对军阵战术的探讨和对世俗观念的纠正 184
第二编 南征与北伐:经典战例 193
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 193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隔江对峙与攻防战 194
第二节 伐吴的前期部署及司马炎对将帅的戒备 200
第三节 灭吴之役的部署 209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214
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225
第一节 立国之初:与北齐的战事 226
第二节 560年代陈内战与北周、北齐的渡江作战 230
第三节 隋军灭陈之战的部署 238
第四节 灭陈战事实际进程 243
第九章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250
第一节 南方对北作战的地理因素 250
第二节 晋军北伐中的黄一淮航道 255
第三节 桓温伐前燕 258
第十章 刘裕对南燕和后秦的北伐 266
第一节 刘裕伐南燕 266
第二节 刘裕北伐后秦 273
结语 地理环境并非战争的决定因素 290
第三编 成功转型与积重难返:南北朝的战争与政权 295
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 295
总论 拓跋北魏战争模式的三次转型 295
第一节 拓跋珪伐燕之战的战争形态 297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复合战备形式(5世纪前期) 308
第三节 420年代拓跋嗣的对宋战争 314
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 320
第一节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320
第二节 北魏进占淮北青齐与作战模式转型 341
第三节 北魏中期的步兵来源 346
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 356
第一节 孝文帝时期的魏齐战争形态 356
第二节 魏宣武帝初年的对南扩张 371
第三节 505—506年萧宏北伐与魏梁战事 378
第十四章 南朝的财政与战争 386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战争与财政 387
第二节 南齐的财政与战争 397
第三节 梁、陈的财政与战争 403
总结 412
第十五章 南朝军人势力与皇权 414
第一节 陈朝的“军人共同体”特征 415
第二节 宋、陈军人改立皇帝的选择 420
第三节 皇权对军事将领的打击与控制 424
第四节 皇权、将领对士族文化的追求 428
余论 文武分途与“南朝化”命题 435
参考文献 437
后记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