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向 1
第一节 美丽乡村概述 1
第二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3
第三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环境及人居安全的影响 8
第四节 国内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研究进展 10
第五节 国外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研究进展 17
第六节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研究主要创新成就 22
参考文献 24
第二章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学理论体系 26
第一节 生态工程学及其学科体系 26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原理 29
第三节 美丽乡村生态学原理 33
第四节 乡村景观生态工程学原理 36
第五节 乡村生态工程的建筑学原理 39
第六节 乡村生态工程的植物学原理 41
参考文献 44
第三章 中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及建设标准 46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 46
第二节 美丽乡村的分类及其特点 47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条件 54
第四节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 60
参考文献 67
第四章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 69
第一节 美丽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技术 69
第二节 美丽乡村综合生态体系建设的技术 75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绿地规划技术 83
第四节 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规划技术 87
第五节 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产业的规划技术 90
参考文献 93
第五章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技术 95
第一节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植物的选择原则与标准 95
第二节 美丽乡村水土保持植物选择 99
第三节 美丽乡村经济植物的选择 111
第四节 美丽乡村园林植物品种选择 116
第五节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的植物群落配置技术 119
参考文献 121
第六章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工程的建造技术 122
第一节 草坪种植技术 122
第二节 苗木繁殖技术 129
第三节 乡村建设苗木种植技术 136
第四节 大树移植技术 141
第五节 发展乡村旅游设施农业(大棚栽培) 149
参考文献 165
第七章 美丽乡村田园土壤质量提升与管控技术 167
第一节 乡村田园土壤主要类型 167
第二节 不同利用方式的田园土壤特性 171
第三节 田园土壤改良的基本原理 177
第四节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技术途径 183
第五节 有机农业作物营养与施肥 186
参考文献 194
第八章 美丽乡村水源保护与利用技术(以粤赣东江源为例) 196
第一节 从东江源的历史贡献看美丽乡村水源保护的重大意义 196
第二节 东江水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
第三节 水源保护林建设及林分类型结构 200
第四节 水源保护与利用及其效益分析 212
第五节 东江水源保护区饮用水质量现状及评价 214
参考文献: 217
第九章 受损山体的生态修复技术 218
第一节 受损山体类型及特点 218
第二节 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指导原则 220
第三节 受损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221
第四节 三亚三个岩体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共性设计 223
第五节 三亚不同岩体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实施效果示范 230
参考文献 266
第十章 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美丽乡村典型模式 268
第一节 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类型分布及主要特点 268
第二节 中国不同生态区域美丽乡村主要示范模式及分布 273
第三节 依靠生态区位资源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 285
第四节 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典型施工模式剖析 287
参考文献 291
第十一章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途径及效益评价 294
第一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状况 294
第二节 美丽乡村产业产品链及其构成 300
第三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及试点管理经验 303
第四节 美丽乡村产业要素及效益评价标准 305
第五节 美丽乡村产业经营模式 310
第六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面临挑战 315
第七节 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提升途径 319
参考文献 325
第十二章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及实施效果——以贵阳市白云区十九寨为例 327
第一节 引言 328
第二节 项目解读 329
第三节 规划构思 343
第四节 开发策略 352
第五节 村寨设计 371
第六节 重点区域设计 389
第七节 村寨整治改造策略 409
第八节 实施效果 419
参考文献 424
第十三章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的创建及其效果剖析 425
第一节 西湖李家乡村生态旅游的十年发展历程 425
第二节 西湖李家乡村生态旅游工程的规划及建设目标 427
第三节 狠抓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建立工程施工保障体系 434
第四节 山水田林路居生态系统重建及乡村景观效果 437
第五节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评价 450
参考文献 455
第十四章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成就及发展前景 457
第一节 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 457
第二节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工程未来研究方向 459
参考文献 461
致谢词 462
附图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