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探索对歌原形之路 1
1.对歌消失的原因 1
2.无须对歌的婚姻制度的普及与对歌的消失 3
3.对歌是“古代的古代”以来的风俗 7
第一章 日本古代的对歌资料 11
1.《常陆国风土记》筑波郡 12
2.登筑波岭为嬥歌会日作歌一首并短歌 16
3.《常陆国风土记》“香岛郡”条的“童子女松原”传说 28
4.《摄津国风土记逸文》 35
5.《肥前国风土记逸文》“杵岛县”条 36
6.《古事记》清宁天皇 38
7.《日本书纪》武烈天皇即位前纪 41
第二章 对歌论再考 57
1.本居宣长《古事记传》的对歌论 57
2.在日本国内和文字资料中研究古代文学的局限性 59
3.从民俗资料看对歌论 60
4.村祭中的性解放被误解为歌会特有的现象 62
5.神与少女的问答中没有对歌的对等性 66
6.学术词典对对歌的解释没有摆脱旧学说的束缚 67
第三章 对歌论的发展 75
1.20世纪后半叶开始对歌研究的转向 75
2.土桥宽把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纳入研究视野 77
3.对歌文化圈、兄妹婚始祖神话文化圈与照叶树林文化带的重合 79
4.学界开始发表少数民族对歌的田野调查报告 83
5.学界开始出现原汁原味的对歌记录 87
6.白族对歌田野调查报告的发表 89
7.现场的对歌记录陆续出版 91
8.摆脱囿于文献和国境的古代文学研究 100
第四章 基于田野调查的对歌新论 102
1.从目的和表达形式两方面看对歌 102
2.活动的目的什么都行 105
3.大家从很广的地域范围来参加歌会 106
4.对歌只能在语言相同的民族内进行 106
5.固定一个曲调 106
6.定型的曲调与定型的歌词并存 107
7.歌词中有深厚的“歌技” 107
8.“歌技”的习得始于孩提时代 107
9.“推敲歌词”是次要的 109
10.男女的位置关系怎么都行 109
11.没有乐器也行 109
12.醉酒就不能持续对歌 110
13.对歌无须“性解放” 110
14.长江以南少数民族的对歌几乎都是由五音、七音组合而成的 110
15.理想的对歌遵守“恋爱程序”的顺序 111
16.对歌中恋爱的各种场面与万叶恋歌相通 111
17.互称“兄”“妹”的共性 112
18.“人眼”“人言”是对自己恋爱的声援 113
19.对歌具有把男女引向结婚的制度性作用 116
20.对歌中的男女表演了对等的关系 116
21.对歌同时存在着“亲和性”和“斗争性” 117
22.原型生存型文化 117
23.现场的对歌的八个层次 119
第五章“踏歌”与“歌垣”混用的时代 123
1.踏歌是渡来人带来的外来歌舞 124
2.隋唐宫廷踏歌的传入 126
3.筑波山对歌是公元前长江以南文化圈的一部分 128
4.大和传统的歌舞与外来踏歌的融合 129
5.作为宫中活动而固定下来的踏歌 131
6.踏歌是渡来系民族的象征 133
第六章 丧葬与对歌——游部、嬥歌的问题 136
1.游部是可接近遗骸的官职 137
2.野中、古市遍布天皇(大王)陵墓 139
3.游部的工作 141
4.从土偶来推测葬礼 142
5.今城冢古坟的人物形象埴轮群 144
6.人物形象埴轮群是殡仪的再现吗? 149
7.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的葬礼与对歌 151
8.葬仪与嬥歌、游部 159
9.野中、古市的葬礼也有相当于“嬥歌”的仪式吗? 163
10.游部融合了弥生时代以来的传统与道教咒术 163
11.“古记”对“游部”记载的虚构性与不正确性 165
12.对歌是长江以南文化圈的产物,踏歌在七世纪直接传入日本 167
13.恋歌文化传统是值得自豪的世界文化遗产 169
附录 对歌【A】 171
参考文献 215
后记 222
译后记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