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 新疆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慧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4158571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梳理总结了新疆碳排放现状特征与空间差异,测度了新疆碳排放水平,预测了碳排放峰值及其变动趋势,测算了中国西部和新疆分区域碳排放效率,分析了影响新疆碳排放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揭示了新疆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新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状况,以新疆为面,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为点,总结了新疆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分析了新疆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与协调度状态,揭示了新疆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以及米东区在建设“工业兴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为实现新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碳减排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关决策参考。

第一部分 新疆碳排放分析、预测及其绩效评价 3

第一章 碳排放研究意义 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5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5

四、本章小结 6

第二章 碳排放研究进展 7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7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1

三、文献述评 14

四、本章小结 14

第三章 新疆碳排放现状 15

一、新疆2001~2012年能源利用基本情况 15

二、新疆2001~2012年碳排放量基本情况 17

三、新疆2005~2011年碳排放强度比较分析 18

四、基于碳足迹分析的石油型资源城市低碳发展现状 20

五、本章小结 29

第四章 新疆不同区域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 30

一、新疆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二、研究方法 32

三、新疆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 33

四、天山北坡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 37

五、天山南坡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 41

六、南疆三地州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 45

七、研究结论 51

八、对策建议 53

九、本章小结 54

第五章 新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56

一、不同方法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57

二、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81

三、本章小结 102

第六章 新疆碳排放峰值预测分析 105

一、基本模型和数据来源 106

二、新疆碳排放峰值预测结果分析 107

三、本章小结 111

第七章 新疆碳排放效率研究 113

一、引言 113

二、研究方法 115

三、我国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评价 120

四、新疆15个地州市碳排放效率评价 125

五、政策建议 129

六、本章小结 131

第八章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33

一、模型简介 134

二、实证分析 135

三、政策建议 138

四、本章小结 139

第九章 资源型产业碳排放相关研究 140

一、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贡献因素分析 140

二、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150

三、产业视角下区际碳排放公平性及益损偏离分析 164

四、本章小结 176

第十章 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178

一、节能减排政策 178

二、能源结构调整 179

三、产业结构变动 182

四、生态补偿策略 184

五、本章小结 187

第二部分 新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度分析与评价 191

第十一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91

一、研究背景 19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91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00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体系 201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5

一、构建原则 205

二、建立指标体系 206

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208

四、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10

五、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计算 210

六、子系统间整体协调度计算 211

七、协调度的等级划分 211

八、本章小结 211

第十三章 新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度分析与评价 213

一、横向分析与比较 213

二、纵向分析与比较 223

三、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五系统的协调度分析与评价 230

四、本章小结 236

第十四章 新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238

一、横向分析结果与分析 238

二、纵向分析结果与分析 241

三、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协调度 242

四、本章小结 243

第十五章 新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244

一、控制人口增长以提高人口素质 244

二、科学规划资源开发并合理布局产业 244

三、加强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 245

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并调整产业结构 246

五、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合理适度发展 247

第十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248

一、主要结论 248

二、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250

参考文献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