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淮河流域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 1
一、基本概况 1
二、地形地貌 4
三、气候特征 8
四、社会经济 10
五、资源物产 13
第二节 淮河流域水系 16
一、古淮河水系 16
二、淮河水系现状 19
第三节 淮河流域河流现状 22
一、淮河水系支流现状 22
二、沂沭泗河水系支流现状 23
三、淮河流域主要人工河流 24
第四节 淮河流域湖泊 34
一、湖泊 34
二、淮河流域湖泊分布概况 35
三、淮河流域主要湖泊 35
第五节 淮河流域湿地 40
一、湿地类型 40
二、淮河流域内湿地名录及湿地公园 42
第六节 淮河流域水资源 48
一、水资源量 48
二、蓄、供、用水量 50
第七节 淮河流域灾害主要类型 52
一、洪灾 52
二、涝灾 54
三、旱灾 54
四、台风 54
五、地震 56
六、水污染 56
第二章 淮河流域近现代重大水旱灾害 58
第一节 洪水灾害 58
第二节 干旱灾情 73
第三章 新中国治淮 82
第一节 政务院发布治淮决定 82
第二节 新中国历次有关治淮的重要会议 91
一、1950年治淮会议 91
二、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 91
三、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 92
四、1970年会议 92
五、1981年会议 93
六、国务院治淮会议 94
七、国务院治理淮河、太湖会议 95
八、国务院治淮领导小组和太湖治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97
九、国务院治淮治太第二次工作会议 97
十、国务院治淮治太第四次工作会议 98
十一、国务院常务会议 99
十二、2003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 99
十三、2010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 100
第三节 淮河治理重要规划 102
一、治淮初期规划(1950—1952年) 102
二、1956年淮河流域规划 107
三、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 110
四、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 112
五、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116
六、淮河流域防洪规划 120
七、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 124
第四节 治淮重点工程建设 126
一、兴建加固水库 126
二、扩大和整治淮河干流河道 128
三、建设行蓄(滞)洪区 130
四、巩固和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 131
五、整治沂沭泗河水系 133
六、兴建堤防、水闸及泵站 134
七、治理跨省骨干支流 136
八、治理水土流失 137
第五节 淮河防汛抗旱体系构成 138
一、防洪工程建设 138
二、防洪非工程措施 141
三、淮河流域防汛组织机构 143
第六节 水文与通讯 145
一、水文工作与作用 145
二、水文监测 147
三、水文监测站网的发展与现状 147
四、水文自动测报站网建设 149
五、水质监测和水质站网建设 151
第七节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154
一、水资源管理 154
二、淮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56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 159
四、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163
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控制目标 165
六、工业污染源治理 166
七、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167
八、淮河及沙颍河水污染联防 170
第八节 水土保持 172
一、水土保持意义 172
二、淮河流域水土保持主要内容和现状 173
第四章 淮河流域治水历史与水文化 178
第一节 古代水利工程 179
一、芍陂 179
二、邗沟 180
三、鸿沟 181
四、通济渠 181
五、山阳渎 182
六、洪泽湖大堤 182
七、京杭大运河 184
八、鸿隙陂 185
第二节 历代治水名人 185
一、夏禹 185
二、管仲 186
三、孙叔敖 188
四、王景 189
五、刘大夏 189
六、潘季驯 190
七、杨一魁 193
八、靳辅 194
九、张謇 197
十、柏文蔚 199
十一、武同举 200
十二、林平一 201
十三、李仪祉 202
十四、须恺 202
十五、刘宠光 204
十六、曾山 205
十七、汪胡桢 207
第三节 历史上重要治水事件 209
一、葵丘会盟 209
二、开挖大运河 210
三、修筑浮山堰 211
四、建设南旺枢纽工程 212
五、修筑高家堰 212
第五章 近现代治淮机构及沿革 214
第一节 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导淮机构 21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治淮机构 216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