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代中国民航历史的回顾 1
第一节 抗日战争前的概况 1
一、北洋政府筹办航空和孙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国” 1
二、国民政府兴办民航 2
三、中美合营的中国航空公司 3
四、中德合营的欧亚航空公司 5
五、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举办航空运输 7
六、两广地方政府兴办西南航空公司 8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情况 9
一、“中航”和“欧亚”业务重心的转移 9
二、“中航”美方股东执行所谓“中立政策”的周折 10
三、中苏航空公司成立和“欧亚”改组 12
四、“中航”在“驼峰空运”中迅速发展 13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折 17
一、“两航”积极参加“复员运输” 17
二、“民航空运队”侵犯中国航空权益 19
三、“两航”运输业务的畸形发展 21
四、“两航”的衰落和新生 24
第二章 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 29
第一节 初创时期(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29
一、“两航”起义 29
二、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立 32
三、民航整编 34
四、进行企业化的尝试 35
五、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民航事业 37
第二节 调整时期(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39
一、在“大跃进”中的挫折 39
二、在调整中逐步成长 42
第三节 曲折前进时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45
一、十年动乱对民航事业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 46
二、在曲折中发展 49
第四节 新的发展时期(一九七七——一九八七年) 52
一、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52
二、加快了机群更新的速度 55
三、加快了机场建设的进度 56
四、加快了发展航空运输业务的步伐 57
五、扩大了通用航空的应用范围 58
六、加速了技术力量的培训 58
七、加强了飞行安全保障工作 60
八、提高了经济效益 60
九、提高了飞机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61
十、发展了国际关系 62
第三章 航线布局及其发展 65
第一节 国内航线布局 65
一、一九五○——一九五七年 65
二、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67
三、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70
四、一九七七——一九八七年 71
第二节 国际航线布局 76
一、与邻近国家通航 76
二、“飞出去” 78
三、通向五大洲 80
第四章 航空运输业务的发展 83
第一节 航空旅客运输业务 83
一、航空旅客运量的发展及其构成的变化 83
二、航空旅客运输的作用 86
三、航空旅客运输组织工作 91
四、旅客服务工作 95
五、旅客运输服务设施 103
第二节 航空货物、邮件运输业务 105
一、航空货物、邮件运输的发展及其构成的变化 106
二、航空货物运输的作用 110
三、航空货物运输质量 115
四、航空邮件运输业务 121
五、航空货物运输设施 124
第三节 航空运输生产的组织管理 126
一、市场调查和销售工作 126
二、航班计划的制定和航班座位、吨位的管理 130
三、运输生产调度工作 133
四、运输服务规章制度的建设 135
第五章 通用航空业的发展 138
第一节 通用航空发展的概况和成就 139
一、飞行队伍的成长 139
二、飞机和设备的更新 139
三、服务范围的扩大 141
四、管理体制的改革 141
五、经济效益的提高 143
六、通用航空的优越性及其作用 144
第二节 航空摄影 148
一、发展历程 148
二、主要成就 152
第三节 航空地球物理探矿 160
一、从航空磁测起步 161
二、勘测铀矿资源 163
三、普查石油矿藏 163
四、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165
五、应用遥感技术 166
六、取得的成绩 167
第四节 石油航空 169
一、海洋石油航空 169
二、陆地石油航空 172
第五节 航空护林 174
一、航空护林的发展过程 175
二、特殊的战斗,模范的业绩 179
第六节 航空播种 180
一、飞机播种造林 180
二、飞机播种草类 185
三、飞机播种农作物 188
第七节 航空化学作业 189
一、飞机根外追肥 189
二、飞机化学除草 191
三、飞机防治植物病虫和鼠害 192
四、飞机催化降水 198
第六章 航行业务管理 201
第一节 航行调度 201
一、航行调度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
二、航行调度管理体制及其组织机构 202
三、飞行调度指挥区域划分 203
四、飞行搜寻援救区域划分 204
五、航行调度业务工作 205
六、国际飞行的指挥调度工作 207
七、航行调度规章制度的建设 209
第二节 通信导航 210
一、通信导航的作用和任务 210
二、通信业务的组织和实施 211
三、导航业务的组织和实施 215
第三节 气象保证 220
一、气象工作的作用 220
二、气象工作领导体制和气象台、哨的设置 221
三、气象业务的发展 222
第四节 航行情报 226
一、航行情报在民航的作用 226
二、航行情报业务发展历程 227
三、航行情报的收集整理、设计制作和服务工作 229
第五节 空勤人员管理 231
一、空勤人员的组织管理 232
二、空勤人员的技术管理 233
三、空勤人员的飞行管理和保健工作 234
第七章 飞行安全工作 237
第一节 飞行安全的基本状况 237
一、航班运输飞行 237
二、专机飞行 238
三、通用航空飞行 238
四、训练飞行 239
五、保证飞行安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239
第二节 加强飞行队伍建设,保证飞行安全 242
一、飞行人员的组织管理 243
二、飞行人员技术素质的成长 244
第三节 同劫持和破坏飞机的犯罪行为作斗争 247
第四节 保证飞行安全的基本措施 250
一、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保证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251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55
三、加强技术业务训练,严格技术业务考核 258
四、明确分工,密切协作,主动配合 259
五、更新机型和各种保障设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261
第五节 安全飞行先进单位与个人 262
第八章 航空机务维修工程 266
第一节 初建时期(一九四九——一九五四年) 267
一、建立天津和重庆飞机维护基地 267
二、建成太原机械修理厂 268
三、建立上海机械修理分厂 269
四、抢修解放前遗留的旧飞机 269
五、建立北京飞机维护队 271
六、“革新型”飞机的诞生 271
七、中苏民航公司的机务维修工作 272
第二节 发展时期(一九五五——一九六六年) 273
一、新的机务维修布局和组织 273
二、飞机修理厂的建立 273
三、外场和内场飞机维修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75
四、民航204号飞机的修复 277
第三节 十年动乱时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278
一、技术力量削弱,职工素质降低 279
二、规章制度废弛,生产水平下降 279
三、抵制极左思潮,保证安全生产 280
第四节 开拓前进时期(一九七七——一九八七年) 281
一、维修生产能力在整顿中提高 281
二、维修管理与技术在改革中拓展 284
第五节 飞机维修工程的成果 289
一、重视飞机维修质量,保证了飞行安全 289
二、提高了各型运输飞机完好率 289
三、提高了飞机和发动机大修理能力 290
四、飞机零附件修理工作取得了进展 290
五、初步注意了航空地面设备的修造 290
第九章 机场建设 293
第一节 三十八年来民航机场建设概况(上)(一九五○——一九七八年) 293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94
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95
三、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及其调整时期 295
四、十年动乱时期 303
第二节 三十八年来民航机场建设概况(下)(一九七九——一九八七年) 309
一、经济特区的机场建设 310
二、开放口岸的机场建设 311
三、旅游胜地机场的兴建 314
四、解决修建西安和武汉民航机场场址 315
五、全国各地民航机场建设的发展 317
六、新时期机场建设的特色 320
第三节 兴建中国民航的主要基地——北京首都机场 321
一、新建北京首都机场 322
二、初次扩建北京首都机场 325
三、第二次扩建北京首都机场 326
第四节 民航机场建设技术的发展 329
一、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329
二、机场场道工程中的若干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330
三、机场工程中遇到的几个特殊技术问题 332
四、其他机场建设技术方面的发展 334
第五节 民航机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336
一、实行开放体制 336
二、加强管理 337
三、讲求投资效益 337
四、引进竞争机制 338
五、要及早制定一个全国机场网规划 338
六、要重视培养机场建设专门人才 339
七、要按基本建设客观规律办事 339
八、要重视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和总结工作 340
第十章 经济核算与经济效益 341
第一节 经济核算的形成和发展 341
一、由“统收统支”的核算形式,转变为初步实行经济核算制 341
二、实行“分区管理,集中计算盈亏”的经济核算制 342
三、单独成立工业企业和供销企业,实行独立核算 343
四、逐步实现“分区管理,分区计算盈亏”的核算办法 344
五、实行“军事供给制”,取消经济核算制 346
六、经济核算制的恢复及其主要矛盾 347
第二节 经济核算制的改革与展望 349
一、一九七九年的改革 349
二、一九八○年的改革 352
三、一九八一年的改革 353
四、总结历史经验,继续探索前进 356
第三节 民航经济效益 359
一、取得的实绩 359
二、存在的问题 360
三、解决的途径 367
第十一章 人才培训和科学技术研究 372
第一节 人才培训的发展概况 372
一、一九五○年至一九六五年的人才培训 372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人才培训 376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人才培训 378
第二节 院校教育 383
一、高等院校 384
二、中等专业学校 391
三、技工学校 393
第三节 在职教育 394
一、职工教育的管理体制 394
二、职工教育的办学形式 395
三、职工教育基地 396
四、职工教育的师资和教材 399
五、地面人员的业务技术教育 399
六、空勤人员的业务技术教育 401
第四节 科学技术研究 402
一、科技研究发展概况 402
二、科技促进了生产 404
三、优秀科技工作者 410
第十二章 国际关系 413
第一节 国际通航 414
一、建立中苏合营的航空公司 414
二、开辟通往邻近国家的航线 414
三、发展联运代理业务 415
四、适当开放中国航空运输市场 415
五、积极准备“飞出去” 416
六、飞向世界 418
第二节 主要通航关系 419
一、中国—苏联 419
二、中国—缅甸 421
三、中国—巴基斯坦 422
四、中国—法国 422
五、中国—埃塞俄比亚 423
六、中国—日本 424
七、中国—英国 425
八、中国—美国 426
九、中国—澳大利亚 428
十、中国—波兰 428
第三节 国际多边活动 429
一、国际会议 429
二、国际组织 430
三、国际公约 432
四、参加国际多边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果 434
第四节 技术合作 438
一、对外援助 438
二、接受外援 441
结束语 444
附录一 中国民航事业大事年表 448
附录二 中国民航局历任主要领导人名单 479
彩色插图目录 480
后记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