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溶磷微生物研究概述 1
1.1 磷在植物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1
1.1.1 磷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和分布 1
1.1.2 磷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作用 1
1.1.3 植株对磷的吸收和利用 2
1.2 石灰性土壤磷素研究 3
1.2.1 土壤磷素的含量及形态 3
1.2.2 土壤磷分级 3
1.2.3 土壤磷的固定和释放 4
1.2.4 土壤磷素高效利用的措施 6
1.2.5 土壤微生物量磷 7
1.3 溶磷微生物的研究 8
1.3.1 溶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8
1.3.2 溶磷细菌的种类和分布规律 9
1.3.3 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 10
1.3.4 溶磷微生物溶磷能力的研究 11
1.3.5 溶磷细菌与其他功能菌株组合效应的研究 13
1.4 微生物肥料 14
1.4.1 微生物肥料功能微生物在土壤和作物根系的定殖 14
1.4.2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及作用机理 16
1.4.3 溶磷微生物肥料 17
1.5 微生物在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上的应用 19
1.5.1 AM菌根在复垦土壤上的应用效果 19
1.5.2 微生物菌剂在复垦土壤上的应用 20
1.5.3 微生物菌剂与其他肥料配施在复垦土壤上的应用 20
1.6 研究价值及创新 21
1.6.1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1
1.6.2 本研究的科学价值及创新性 22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
2.1 研究区概况 24
2.2 供试材料 24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5
2.4 试验统计方法 25
3 石灰性土壤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26
3.1 试验设计与分析项目 26
3.1.1 土样采集 26
3.1.2 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 27
3.1.3 分析项目 28
3.2 结果与分析 29
3.2.1 溶磷菌的分离和初筛 29
3.2.2 溶磷细菌的筛选 30
3.2.3 13株溶磷细菌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35
3.2.4 13株溶磷细菌16s RNA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37
3.3 讨论 38
3.3.1 溶磷细菌的筛选和溶磷能力的测定 38
3.3.2 溶磷细菌的鉴定 39
3.3.3 溶磷细菌的种类与溶磷能力 40
3.4 结论 40
4 一株石灰性土壤典型溶磷细菌溶磷特性的研究 41
4.1 试验设计与分析项目 41
4.1.1 试验设计 41
4.1.2 分析项目 42
4.2 结果与分析 44
4.2.1 溶磷拉恩氏菌W25对磷酸三钙的溶解动态 44
4.2.2 不同磷酸钙浓度对拉恩氏溶菌W25溶磷能力的影响 46
4.2.3 模拟土壤缓冲条件下拉恩氏菌W25对磷酸三钙溶解能力的影响 46
4.2.4 拉恩氏菌W25对磷酸铝和磷酸铁溶解动态的研究 48
4.2.5 不同碳氮源条件下对拉恩氏菌W25溶磷能力的影响 49
4.2.6 不同碳氮比条件对拉恩氏菌W25溶磷能力的影响 50
4.2.7 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条件下对拉恩氏菌W25溶磷能力的影响 52
4.2.8 外加磷源对拉恩氏菌W25溶磷能力的影响 52
4.2.9 不同碳氮磷源对拉恩氏菌W25产酸性能的影响 53
4.3 讨论 55
4.4 结论 56
5 不同溶磷细菌组合及溶磷条件的研究 59
5.1 试验设计与分析项目 59
5.1.1 试验设计 59
5.1.2 分析项目和方法 60
5.2 结果与分析 62
5.2.1 不同菌株拮抗试验 62
5.2.2 不同溶磷细菌及组合对磷酸三钙的溶解能力 63
5.2.3 不同条件对拉恩氏菌+假单胞菌1+假单胞菌2溶磷能力的影响 64
5.2.4 拉恩氏菌+假单胞菌1+假单胞菌2最佳溶磷条件和生长条件研究 69
5.3 讨论 71
5.4 结论 72
6 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74
6.1 试验设计与分析项目 75
6.1.1 试验设计 75
6.1.2 分析项目与方法 76
6.2 结果与分析 77
6.2.1 溶磷细菌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溶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77
6.2.2 溶磷细菌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部分理化性状的影响 78
6.2.3 溶磷细菌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80
6.2.4 溶磷细菌不同处理复垦土壤磷吸附特性 81
6.2.5 溶磷细菌不同处理复垦土壤磷的解吸特性 86
6.3 讨论 87
6.4 结论 88
7 溶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盆栽及大田应用效果 90
7.1 试验设计与分析项目 90
7.1.1 试验设计 90
7.1.2 分析项目与方法 91
7.2 结果与分析 93
7.2.1 盆栽试验 93
7.2.2 大田试验 103
7.3 讨论 106
7.3.1 溶磷细菌对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106
7.3.2 溶磷细菌对土壤酶活性及作物增产的影响 107
7.4 结论 107
7.4.1 盆栽试验 107
7.4.2 大田试验 108
8 结论和展望 109
8.1 结论 109
8.2 展望 112
参考文献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