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个案研究的文献—发生学方法(代序) 1
第一章 陆志韦(1894—1970)激进语境下的诗歌探索 1
第二章 茅盾(1896—1981)茅盾译诗的症候式分析 27
第三章 闻一多(1899—1946)“文化救国”理想破灭后的焦虑 49
第四章 何其芳(1912—1977)《夜歌》:知识分子改造的心灵文献 61
第五章 林昭(1932—1968)为理想和信念献祭的诗人 81
第六章 姜耕玉(1947—)汉语诗性智慧的探触 94
第七章 李新宇(1955—)从早悟之诗情到学人之幽思 109
第八章 杨克(1957—)本土性生活体验的诗意切片 130
第九章 李笠(1961—)李笠诗歌中的文化母题意象 142
第十章 陈克华(1961—)“败德”的身体测绘学家 155
第十一章 海子(1964—1989)回眸诗人之死 180
第十二章 潘维(1964—)江南文化的诗意解码 191
第十三章 格式(1965—)语言窄门的窥视者 210
第十四章 非亚(1965—)“自行车”诗群里的“非法分子” 223
第十五章 雷平阳(1966—)《祭父帖》:自己和自己开战的一生 244
第十六章 李少君(1967—)草根诗学的倡导与实践 253
第十七章 谭五昌(1968—)第三代诗歌的勘探者 277
第十八章 安琪(1969—)史诗的崩溃与日常生活的深入 291
第十九章 徐俊国(1971—)从“鹅塘村”到“文化断乳” 310
第二十章 张晓楠(1972—)诗性与人文交融的儿童诗域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