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郑堆 1
汉传因明学史 3
引言:什么是汉传因明 3
第一章 玄奘前的汉传佛教因明译介 4
第一节 《方便心论》的因明思想 4
第二节 世亲《如实论》中的误难论 7
第三节 龙树《回诤论》 9
第四节 陈那《观所缘缘论》 12
第二章 玄奘为汉传因明开宗立轨 14
第一节 确立因明是立破论证之规则 14
第二节 玄奘推动形成了唐初因明研习的高潮 40
第三节 玄奘开创了汉传因明的传统 41
第三章 窥基《大疏》中的因明思想 45
第一节 确立了以立破为中心的“八门”体系 46
第二节 丰富而系统的经典逻辑思想 49
第三节 广义因论的语用机制和辩证思维因素 57
第四章 慧沼的因明思想 60
第一节 《义纂要》《义断》的因明贡献 60
第二节 《二量章》是汉传因明知识论的大纲 68
第五章 唐代诸师的因明著述 81
第一节 神泰的《理门述记》 81
第二节 文轨的《庄严疏》 83
第三节 净眼的因明写卷 86
第四节 智周的因明著作 95
第五节 义净对因明的译介 100
第六章 初唐的因明论诤 105
第一节 关于“互相差别”的讨论 105
第二节 关于因法与有法的外延关系 106
第三节 关于“同品”的界说 108
第四节 关于“异品”的讨论 111
第五节 关于“不成因” 112
第六节 关于“所依不成”的讨论 113
第七节 关于“相违决定” 114
第八节 关于“相违因”的讨论 115
第九节 关于对过失作再划分的问题 116
第十节 关于有体与无体的讨论 120
第十一节 佛门与吕才的争论 126
第七章 宋元明清的因明研究 127
第一节 《宗镜录》中的因明论述 128
第二节 明代因明学者及其著述 134
第八章 晚清汉传因明的复兴 144
第一节 杨文会重弘唯识、迎回因明 145
第二节 宋恕对法相和因明的推崇 148
第三节 章太炎、梁启超的因明运用和比较研究 149
第四节 胡茂如译出《论理学》 152
第九章 民国初年的因明研究 155
第一节 欧阳竟无的因明著述 157
第二节 樊柄清及其《明因明》 160
第三节 谢蒙及其《佛教论理学》 162
第四节 太虚及其《因明概论》 165
第五节 梅光羲因明二著 169
第六节 吕澂及其因明著作 172
第七节 悲华《因明入正理论约旨》 177
第八节 熊十力及其《因明大疏删注》 180
第十章 民国三四十年代的因明研究(上) 184
第一节 陈望道的《因明学》及《因明学概略》 184
第二节 常惺《因明入正理论要解》 186
第三节 密林及其《因明入正理论易解》 192
第四节 许地山及其《陈那以前中观派和瑜伽派之因明》 195
第五节 覃寿公的《哲学新因明论》 198
第六节 慧圆及其《因明入正理论讲义》 206
第七节 丘檗及其因明学著作 209
第八节 龚家骅《逻辑与因明》 211
第十一章 民国三四十年代的因明研究(下) 214
第一节 周叔迦《因明新例》等三种 214
第二节 虞愚的因明著述 219
第三节 陈大齐及其因明著作 223
第四节 熊绍堃的《因明之研究》 227
第五节 王季同及其《因明入正理论摸象》 231
第六节 清净及其《因明入正理论释》 234
第七节 王恩洋及其因明学研究 236
第八节 民国时期的因明论诤 242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汉传因明研究概况 250
第一节 前三十年内地的汉传因明研究 250
第二节 近四十年来中国汉传因明研究概说 25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汉传因明义理的研究 269
第十三章 当代中国汉传因明论诤 286
第一节 因明是否为逻辑 286
第二节 因明是否就是佛教逻辑 287
第三节 因明何时传入汉地 289
第四节 陈那三支式与三段论的比较 290
第五节 关于宗前、后陈的“互相差别”问题 291
第六节 喻支是全称判断或假言判断 292
第七节 关于“显因同品”问题 293
第八节 关于“除宗有法”及三支式的逻辑本质 293
第九节 对因第二相的理解及三支和三相的关系 299
第十节 全分、一分是否量说 301
第十一节 “四似”何以列入“二悟” 301
第十二节 关于玄奘的“真唯识量” 302
第十三节 《文心雕龙》与因明 304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汉传因明研究的学者和著述 305
第一节 陈大齐赴台湾后的因明著作 305
第二节 水月的因明研究 310
第三节 石村的《因明述要》 315
第四节 沈剑英的因明研究 316
第五节 郑伟宏的因明研究 324
第六节 黄志强《佛家逻辑比较研究》 327
第七节 张忠义《因明蠡测》和《三支三物与证成》 328
第八节 姚南强的《因明论稿》和《因明新说》 330
第九节 刚晓的因明著述 332
第十五章 藏、汉因明比较研究 334
第一节 宏观的比较 335
第二节 逻辑论上的比较 336
第三节 知识论的比较 338
第四节 多元视野的比较 341
第十六章 台湾地区因明研究 343
第一节 早期因明学的传播 344
第二节 藏传因明的开始传播 346
第三节 因明学的推广 349
第四节 因明学的深广化 352
第五节 藏传佛教发展下的因明学 354
小结 355
结语 357
藏传因明学史 361
第一章 藏传因明的源头与历史轨迹 361
第一节 印度佛家因明论师与论著 361
第二节 藏传因明的历史轨迹 366
第二章 吐蕃时期因明的初传 369
第一节 吐蕃时期入藏的印度论师与因明初传 369
第二节 吐蕃时期因明典籍的译师与译著 373
小结 377
第三章 后弘期藏传因明典籍的新旧译传 378
第一节 藏传佛教后弘期肇始与各宗派的兴起 378
第二节 后弘期藏传因明典籍的旧译传 381
第三节 后弘期藏传因明典籍的新译传 382
小结 391
第四章 以噶当派桑浦寺为中心的前派藏传因明 393
第一节 噶当派 394
第二节 桑浦寺的因明传承体系 395
第三节 纳塘寺 402
小结 406
第五章 以萨迦派萨迦寺为中心的后派藏传因明 407
第一节 萨迦派 407
第二节 萨班与《量理宝藏论》 410
第三节 萨迦派学经院的因明传承体系 411
小结 424
第六章 宁玛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 426
第一节 宁玛派 426
第二节 隆钦饶绛巴与《量论究竟摄义》 428
第三节 宁玛派的学经院与藏传因明传习 429
小结 437
第七章 觉囊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 438
第一节 觉囊派 438
第二节 继承萨迦派的后派藏传因明传承 438
第三节 娘温巴与蔡门巴时期自成体系阶段 442
第四节 高僧们弃寺山居时期衰落阶段 443
第五节 多罗那他时期短暂恢复阶段 444
第六节 觉囊派的学经院与藏传因明传习 445
小结 451
第八章 噶举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 452
第一节 噶举派 452
第二节 七世噶玛巴·曲扎嘉措与《因明七论大疏·量理海论》 453
第三节 噶举派因明传承研习特点 458
第四节 噶举派学经院藏传因明传承 460
小结 462
第九章 格鲁派藏传因明的传承历史 469
第一节 格鲁派 470
第二节 继承前后两派传承,全面弘扬藏传因明 471
第三节 宗喀巴师徒因明著作 472
第四节 三大寺与热堆寺为核心的因明辩经体制 473
第五节 格鲁派各大寺院独立的因明辩经体制 500
小结 515
第十章 近代藏传佛教各个宗派对藏传因明的弘扬 520
第一节 近代藏传因明发展的时代背景 520
小结 534
参考文献 537
蒙传因明学史 541
第一章 蒙传因明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541
第一节 蒙古族地区传入佛教的起源 541
第二节 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的翻译 546
第三节 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中的因明著作简述 551
第四节 蒙古族学者对因明的研究情况 564
第二章 蒙传因明学家阿旺丹德尔概述 571
第一节 阿旺丹德尔的生平 571
第二节 阿旺丹德尔的著作 572
第三节 阿旺丹德尔因明思想研究概述 575
第三章 藏传因明在蒙古族地区的研究 583
第一节 从事蒙传因明研究的学者们所属单位或机构 583
第二节 蒙传因明研究的前期成果 584
第四章 藏传因明与蒙传因明的异同 593
第一节 藏传因明 593
第二节 蒙传因明 598
第五章 藏传佛教与蒙古佛教辩经形式的异同 610
第一节 藏传佛教与蒙古佛教辩经形式的联系 610
第二节 藏传佛教与蒙古佛教辩经形式的区别 611
第三节 蒙古学问寺的辩经原理 613
第六章 蒙传因明在蒙古国的研究情况 619
后记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