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4
1.2.1 理论意义 5
1.2.2 现实意义 6
1.3 研究综述 6
1.3.1 关于相关制度改革的研究综述 6
1.3.2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综述 14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24
1.4.1 研究方法 24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24
1.5 创新与不足 29
第2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制度与理论回顾 30
2.1 相关制度分析 31
2.1.1 就业制度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1
2.1.2 社会保障制度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3
2.1.3 住房保障制度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5
2.1.4 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惯性理论 37
2.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理论回顾 41
2.2.1 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41
2.2.2 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理论 45
2.2.3 劳动力流动的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 46
2.2.4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48
2.2.5 诺瑟姆曲线与城市化理论 49
2.3 本章小结 50
第3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史演进分析 52
3.1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 52
3.1.1 二元户籍制度框架内的局部调整(1978—1991年) 53
3.1.2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有限突破(1992—2001年) 55
3.1.3 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构建(2002年—至今) 57
3.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史演进 60
3.2.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一阶段(1949—1960年) 61
3.2.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停滞阶段(1961—1977年) 62
3.2.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阶段(1978—2000年) 64
3.2.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快速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 66
3.3 户籍制度下的城乡分割到融合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67
3.4 本章小结 74
第4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 75
4.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的主要类型 76
4.2 户籍制度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 82
4.3 就业歧视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 85
4.4 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 87
4.5 社会保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94
4.5.1 医疗保险制度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95
4.5.2 养老保险制度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99
4.6 本章小结 100
第5章 基于市民化水平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102
5.1 市民化水平地区差异的理论分析 102
5.2 地区市民化指标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06
5.3 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与指标描述性统计 113
5.4 实证结果分析 114
5.5 稳健性检验 121
5.6 本章小结 126
第6章 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为与意识的实证分析 127
6.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为与意识分化的理论分析 127
6.2 模型构建 132
6.3 数据来源、变量测度与描述性统计 133
6.3.1 数据来源 133
6.3.2 变量测度与描述性统计 134
6.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为、意识的实证分析 137
6.5 本章小结 148
第7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150
7.1 继续深化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 151
7.1.1 合理降低落户门槛 152
7.1.2 剥离黏附在户籍之上的福利制度 154
7.1.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 158
7.1.4 消除身份差异提升转移人口素质与观念 160
7.1.5 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联动改革释放农村土地红利 161
7.2 均衡人力资本投资 163
7.2.1 均衡城乡之间人力资本投资 164
7.2.2 均衡城镇内部人力资本投资 164
7.3 强化金融发展与效率 167
7.3.1 完善金融结构 167
7.3.2 提高金融效率 167
7.4 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168
7.4.1 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 169
7.4.2 发挥外向型经济作用 169
7.5 建立多渠道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与培育社会资本 170
7.5.1 建立多元成本分摊机制推进市民化进程 171
7.5.2 积极培育社会资本推进市民化进程 172
第8章 结论 174
参考文献 178
后记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