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与学术回顾 3
第二章 研究背景:唐宋变革与儒学范式问题 15
第三章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的变迁与思想观念的转变 32
第二编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经学范式之变 61
第一章 春秋学:开启“会通”以“救弊”的经学范式 61
第一节 对中唐新春秋学疑古的继承 62
第二节 对中唐春秋学“救弊”精神的发展:会通以救弊 77
第三节 从会通三传到会通经史 106
第二章 易学的范式之变:经史会通与象、理融合 112
第一节 会通经史的陆希声《易传》:以史证易与因事制义 112
第二节 象数义理的融合:陈传的《正易心法注》 133
第三编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儒学与道、佛二教的交融 151
第一章 儒家:援道入儒 151
第一节 陆希声的儒道相济:孔老不悖、文质彬彬 151
第二节 罗隐的儒道两同:以道家修养之术辅儒家治世之道 157
第二章 道门:引儒合道 162
第一节 杜光庭合会儒道的《道德真经广圣义》 162
第二节 谭峭的以俭化五常 175
第三章 释教:禅儒融合 181
第一节 儒门诗教化禅风 182
第二节 易入禅宗——圆相易说 191
第四编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儒学核心概念的变迁 201
第一章“性”与“理”的演变 201
第一节 皮日休、陆希声、林慎思、杜光庭的人性新见 201
第二节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理”概念的新发展 211
第二章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道统观的构建 223
第一节 道统谱系之源 223
第二节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道统谱系 227
第三章 儒士的自觉意识与出处去就之惑 242
第一节 何为真儒 242
第二节 当隐当仕 250
第四章 公天下思想的盛行 255
第一节“公天下”思想的来源 255
第二节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公天下”观念的内涵 258
结束语 唐末五代十国儒学的历史定位 272
附录 五代十国墓志所见墓主仕宦、婚姻与信仰一览表 281
参考文献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