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政治篇 3
第一章 在党旗和共和国旗帜光辉的沐浴下,历届市委书记和他的战友们坚定能动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领株洲人民从艰难的岁月走向新时代 3
Ⅰ.解放初期出任市委书记的杨第甫、陈继昌、侯锡义、王治国在艰难奠基中前行 3
杨第甫与株洲结下3次不解之缘 3
陈继昌回首难忘的岁月 3
侯锡义等巧对苏联专家“株洲只能建小城市”之说 4
Ⅱ.第一、二、三届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以马壮昆为书记的市委“一班人”,在“工业株洲”建设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5
谋大计踏遍株洲山山水水 5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动诠释 6
林林总总培植起一支创业大军 6
在全国学雷锋中同时唱响本土正气歌 6
Ⅲ.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以高继唐为书记的市委领导班子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反复和曲折,维系大局,勉力而为 6
部分地落实政策带来汩汩暖流 7
经济形势在“双学”中有所好转 7
Ⅳ.第五届选举产生的以周政为书记和他的继任者李照民、孙文盛为书记的市委领导班子,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 8
开展“百厂运动”旨在工业反哺农业 8
Ⅴ.中共株洲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市委书记的曹伯纯和“班子”成员一道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创株洲“两地一中心”的新格局 9
走出一条具有株洲特色的新路子 10
赴粤琼取“经”之行结出累累硕果 10
重视从“知”与“行”的结合上解决前进中的诸多问题 10
Ⅵ.中共株洲市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以周吉太为书记的市委领导班子,率领全市人民通过“一个转变”带动“三个转变” 11
在“转型”中制定发展方略 11
“下海”创意带来的“放大”效应 11
Ⅶ.中共株洲市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以程兴汉为书记的市委领导班子,围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出台了进一步振兴株洲的“市策” 12
在全国率先推出《株洲市策论》 12
并非偶然的“株洲现象” 13
开创长株潭经济区理论研讨的“先河” 13
Ⅷ.中共株洲市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的以王汀明为书记的市委领导班子,以“受命于世纪之交、惟有奋发努力”的气魄,率领全市人民跨入新的世纪,进行新的创业 13
进行新的创业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14
把扶贫济困当作头等大事 14
推动公共权力的“自我革命” 14
Ⅸ.中共株洲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选举以肖雅瑜为书记的“一班人”,牢记重托,不忘使命,带领全市人民走向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14
掀起第三波解放思想的浪潮 15
“两个置换”开弓没有回头箭 15
激情谱写株洲的“交响乐” 16
Ⅹ.以现任书记陈君文为“班长”的市委领导班子,继往开来,高瞻远瞩,顺乎民意,亲力亲为,为株洲科学跨越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16
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的有机整合 17
“5115”工程叩开新兴工业化之门 17
“两型”社会试验重在行动 18
“一定要以老百姓满意为标准” 18
重视网友们原汁原味的声音 19
第二章 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市委的领导下,通过依法行权,为株洲的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付出的智慧和辛劳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20
Ⅰ.从“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到“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不是“简单的重复” 20
一至五届“人大”在经济建设和时势起伏中经受考验 21
六届人大“文化大革命”中被市革命委员会所取代 21
七至十届人大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蓬勃发展 22
十一至十三届人大展现新时代的风采 23
Ⅱ.人大依法行权,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科学抉择 25
代表一方百姓依法行使决定权 25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依法行使监督权 26
坚持党组织推荐人选的原则依法行使任免权 28
Ⅲ.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准 29
他们都是经受长期党性锻炼的带头人 29
精心打造一个热爱人大工作的出色群体 30
第三章 市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执行 32
机关,担负着领导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文建设的重任,历届市长在依法行政中一直处于“中枢”地位。市政府办公室及其归口的市直机构殚精竭虑,成效突出,堪称精心辅政的表率 32
Ⅰ.历任市长在依法行政、施政为民的大前提下,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和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造就和形成了鲜明的领导风格和特点 32
尽心竭力同圆“工业株洲”梦 32
“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是对“人工林海”最好的诠释 33
在“后发”中急起直追的城市道路建设 33
1984年3个13%以上的增幅耀眼“三湘” 34
鼎改革之力推动河西开发和工农业协调发展 34
亲力亲为解除万户居民频频停电带来的“摸黑之苦” 34
再创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位置前移佳绩 35
为改变城乡面貌、保一方平安竭尽全力 35
为着人民利益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36
精心做好经济总量攀升的“大文章” 37
把提升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作为市长向市民负责的郑重承诺 37
以“打造示范区、建设新株洲”为主题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38
做一个为“民之富”、解“民之困”、保“民之安”、悦“民之乐”的优秀“公仆” 38
Ⅱ.市政府办以高效的执行力、务实的参谋辅政和精细化服务,为全市政通人和作出了重要贡献 39
机构沿革集中体现了市政府办曲折前行的历程 39
督查已成为刚性辅政的重要一环 40
在参政设谋中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造诣和水平 41
信息服务厚积薄发连续9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42
公文处理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质”的跨越 43
办会和重要活动组织更趋规范化 44
应急管理在省考评中连续2年夺得总分第一名 44
改革给后勤保障带来盎然生机 46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政队伍 46
Ⅲ.创建才8年的市政务服务中心,在项目进厅、规范管理、审批提速中不断创新,为优化株洲经济环境翻开新的一页 47
政务中心的建立与拓展 48
创新贯穿于政务服务的全过程 48
朝着人性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继续阔步前行 49
Ⅳ.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法治株洲、和谐株洲建设 49
别开生面的听证会 49
从源头上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50
行政执法监督在不断强化之中 50
行政复议工作迈入先进行列 50
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50
Ⅴ.湖南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株洲市管理处在“加强管理、保护资源、保障安全、健康发展”中,竭诚为株洲经济建设服务 51
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纵向管理横向服务 51
无线电先进技术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快捷和欢乐 51
监管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51
Ⅵ.市信访局不断创新机制,重视强化基层和基础建设、注重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52
信访机制不断创新 52
构建“纵向有人抓、横向有人管”的大信访格局 52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 53
为促进信访工作健康发展竭尽全力 53
第四章 市政协历届委员会,坚持和维护共产党领导,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株洲的辉煌浸透着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 54
Ⅰ.从协商委员会的成立到一至七届政协委员会的产生,见证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株洲的开启和发展,体现了政协在政治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54
Ⅱ.坚持把推动发展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议大事,出实招,殚精竭虑建言献策 56
从一个牵系民众安危的故事谈起 56
紧扣大事主动建言献策 57
在与时俱进中致力提升参政议政整体水平 57
Ⅲ.充分发挥各界人士的聪明才智,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凝心聚力促和谐 58
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 58
在反映民意维护民利上下工夫 59
为各界人士搭起彰显亮丽风采的平台 60
Ⅳ.精心做好“三胞”及其亲友工作,扩大对外交流,励志铭心促统一 60
把诚信贯穿于“三胞”工作和海外联谊之中 60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尽心竭力 61
Ⅴ.把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倾注于为人民服务之中,争作贡献,争创一流,建功立业展宏图 61
把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61
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62
在争创一流中建功立业 62
第五章 纪检监察机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在强化教育以构筑防线,落实制度以制约权力,贯彻条例以严明法纪,依法监察以肃政纪,深化改革以治源头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63
Ⅰ.纪检利剑在“三反”运动中初露锋芒,“三反”告一段落后挥笔陈词,及时提交防范贪污、盗窃继续蔓延的专题报告 63
Ⅱ.正当纪检、监察工作在艰难中前行、在曲折中前进之时,“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几乎使之一度陷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困境 64
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纪检监察工作在迅速恢复中呈强力发展态势 65
Ⅳ.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纪检监察以前所未有的气概服务大局,各项工作方兴未艾 66
精心打造廉政宣教平台 66
把推进制度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66
把强化监督检查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66
重拳出击严肃查处腐败案件 67
第六章 市委办公室及其归口部门,在政务、事务两大类服务中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不但保障了全市工作的高效运转,而且许多工作都步入全省的先进行列 67
Ⅰ.市委办公室作为全市主要的参谋、服务和协调的枢纽,长期坚持不懈地辛勤耕耘,开拓进取,为株洲60年的辉煌作出了重大贡献 68
建制和编制在不断延伸中拓展 68
从工作查办到决策督查的历史性转变 69
参政设谋贯穿于谋大谋深谋远谋实之中 70
寓于科学决策之中的信息服务 72
公文办理是推动政务的重要环节 73
会务接待也是生产力 75
事务类服务为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功不可没 76
保密工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殊荣来之不易 76
全市起步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机关队伍建设 77
Ⅱ.市委政研室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在调查研究、决策论证、起草文稿和编辑党刊中坚持耕耘不辍,精品不断 79
调查研究贯穿于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之中 79
认真做好决策预案和决策论证 81
精心撰写文稿只为“扬我株洲” 82
坚持办好党刊内为辅政、外在交流 83
Ⅲ.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在浩瀚的史海中广征博采、精编细纂,成果累累,充分发挥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83
开门办史给“党史资源大市”带来满城春色 84
终端性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党史正本之中 85
展示新风采的《株洲党委工作纪事》 85
Ⅳ.市接待处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以全国城市接待部门联谊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株洲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株洲接待工作已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85
从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上赋予公务接待新的内涵 85
把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与倡导接待文化一致起来 86
具有时代特征的接待网络和接待机制 86
株洲接待工作已成为全国同行观摩的范例之一 86
Ⅴ.在“故纸”堆里默默耕耘,档案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87
档案馆成为承载株洲历史的文化宝库 87
在全省独树一帜的企业档案管理 88
在全省开创声像档案工作先河 88
在全国档案行业首创“档案超市” 89
别开生面的档案编研工作 89
第七章 市委组织部及归口的各部门各单位,在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编制与管理、加强市直机关建设、加强党员和干部系统培训、做好老干工作中成绩斐然 89
Ⅰ.市委组织部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步,留下了从探索发展到硕果累累的印记 89
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为株洲经济腾飞和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力的组织保障 91
风清气正为选贤用能带来浓浓春意 91
应对危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91
培养人才与“引凤来仪”形成的“双重”效用 92
Ⅲ.深入开展从“三讲”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主题学教活动,为强化思想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科学素养注入新的活力 93
“三讲”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得到省委“三讲”办的充分肯定 93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省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93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94
张春贤深入株洲云田村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 94
创新争优活动扎实推进 95
Ⅳ.在坚持从严治部中,形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公道正派,甘为人梯”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95
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积极推动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调整,严把机构设置和人员“入口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96
在5次机构调整中逐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97
积极助推政府职能的实质性转变 98
寓服务于完善政府管理运作机制之中 99
Ⅵ.作为“行政之本”的人事工作,经过长期的历练,为株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99
干部任免奖惩逐步走向规范化 99
干部调配着眼于“流向合理” 100
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才交流与管理机制 100
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后“凡进必考” 100
以政策保障干部离退休制度正常运转 101
Ⅶ.市直机关工委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坚持机关为中心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101
在拓展完善中健全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作机构 101
在强化制度中推进机关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102
在开拓创新中增强市直机关党建工作效能与活力 102
在服务大局中发挥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103
Ⅷ.把干部培训、学历教育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市委党校在改革大潮中实行跨越式发展 103
围绕中心创新干部培训 103
满足需要开办学历教育 104
科研在服务“二为”中前行 104
Ⅸ.老干工作部门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离退休老干部欢度晚年,发挥余热作出了真诚奉献 105
尽职尽责真情善待老干部 105
把管理寓于精心服务之中 106
“夕阳”无处不飞花 106
关爱自在党和政府心中 107
第八章 党的宣传工作部门——市委宣传部及株洲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局、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为传播时代强音、展示株洲形象耕耘不辍,辛苦无限,在全市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08
Ⅰ.一以贯之重视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理论武装的先导作用 108
把学以致用贯彻于理论学习之中 108
重要的问题在于普及基础理论 108
盛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之花 109
Ⅱ.在锐意创新、规范运作和强化管理中,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109
在重大新闻宣传中展示株洲发展新形象 109
从建立宣传舆论阵地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上给力 109
Ⅲ.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重点,整体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10
致力于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110
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致力整体推进 110
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111
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会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宣传工作队伍 111
这支队伍承载着宣传株洲的繁重任务 111
机构和人员的优化彰显了生机和活力 112
把规范管理和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112
Ⅴ.《株洲日报》在与党同心、与民同行、与时同进中,以责任、辛劳、文笔展示了株洲振兴的历程、神韵和风采 112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 112
在报社事业跨越发展中不断提升报业经济 114
成功取决于不断提高报人素养 114
Ⅵ.广播电视以其独特的时空覆盖和表现形式,展现了新型传媒服务于建设、改革、发展大局与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和作用 115
为唱响“主旋律”而倾情付出 115
开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时代 116
中部地区广电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 117
Ⅶ.市委讲师团在服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教育和科研工作中,一直走在全省各市州的前列 118
坚持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热诚服务 118
竭力为提升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增色添彩 118
把科研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必修课 118
Ⅷ.市社科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夯实基础、成果应用和社科普及诸方面成效显著 119
在规范管理中壮大社科力量 119
以服务大局为目标不断提升社科研究水平 119
在造福社会中不断强化科普宣传 120
第九章 市委统战部系统在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造海外联谊平台、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诸方面活力四射 121
Ⅰ.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真情实意注重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121
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亲力亲为 121
不断拓宽民主党派出谋献策的舞台 121
Ⅱ.按照“充分尊重、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思路,为非公经济界人士打造拓展自身、奉献社会的广阔天地 123
99.9 9%纯金奖牌颁给非公经济最优秀的企业家 123
以“三联”机制涵盖万企联村 123
以“联保互保”提供政策支撑 123
以就业、培训为主导拓宽服务领域 124
Ⅲ.突出优势,构建平台,倾注热情,扎实有效地开展海外统战工作 124
不断提升“本是同根生”的认同感 124
从多方面构建交流合作中的诚信平台 124
Ⅳ.重在引导,贵在和谐,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新局面 125
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25
依法管理促进宗教文化的健康发展 126
Ⅴ.市外侨办紧紧围绕“四个服务”,在沟通国际友好城市交往、促进对外交流、维护归侨利益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27
与六个国际友好城市的交往情真意笃 127
为公务出入国(境)建立起快速便捷通道 128
用爱心为维侨护侨撑起一片蓝天 128
Ⅵ.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以服务归侨侨眷为己任,在加强联谊、依法护侨、发挥归侨侨眷参政议政作用等方面颇多建树 129
把侨联真正办成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大家庭” 129
尽心做好以“侨”为“桥”促统一这篇文章 130
依法护“侨”重在付诸行动 130
充分发挥归侨侨眷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 130
Ⅶ.民革株洲市委认真履行参政职能,在服务中实施有效监督,并在突出对台工作特色、加强经济和文明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 130
聚精会神履行参政党基本职能 131
寓监督和服务于工作实践之中 131
坚持不懈突出对台工作联谊特色 131
积极主动为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132
Ⅷ.民盟株洲市委经过多年实践,在参政议政、调查研究和自身建设上都有新的突破 132
参政议政登上新台阶 133
调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133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卓有成效 134
Ⅸ.民建株洲市委发挥主动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在调查研究,整合人才、资源,促进株洲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134
Ⅹ.民进株洲市委充分发挥联系教育文化界的优势,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在组织发展、参政议政、服务社会、自身建设诸方面成效显著 135
思想政治建设常抓不懈 135
组织建设彰显活力 136
建言献策不遗余力 136
社会服务常抓常新 136
Ⅺ.农工民主党株洲市委员会发挥自身优势,把参政议政、进言献策与服务社会多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 137
在加强自身建设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137
积极主动为株洲的发展建言献策 137
发挥所长尽可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137
Ⅻ.致公党株洲市委发挥涉“侨”的特点和优势,在自身建设、参政议政、海外联谊、服务社会中坚持不断创新,别开生面 138
积极探索自身建设的新路子 138
不断创新参政议政的新机制 138
致力拓展海外联谊的新渠道 138
倾情拓宽服务社会的新领域 139
ⅩⅢ.九三学社株洲市委重视自身建设,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为株洲“科技兴市”立下了汗马功劳 139
政治思想建设常抓不懈 139
放眼于提升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水平和质量 140
力争成为辅政富民的有生力量 141
ⅩⅣ.市工商联充分发挥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特点,在履职尽责和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中争创一流业绩 141
以破解融资难为重点开展“非公经济服务年”活动 142
在履职尽责中争创一流业绩 142
第十章 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围绕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和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其它群团组织大都按照各自的优势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43
Ⅰ.在市委的领导下,工会工作在群团工作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43
在开拓进取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工会组织 143
在建功立业中展现当代职工的风采 144
注重从源头上关注职工的合法权益 144
济困扶危的“株洲模式” 144
两项培训成果参加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 145
荣获全总地市工会财务工作竞赛先进集体称号 146
Ⅱ.共青团株洲市委组织、引领全市团员和青少年,在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自身建设中有为有位 146
让青春年华在建功立业中闪光 146
青年志愿者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147
为青年成才打开“方便之门” 147
悉心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148
Ⅲ.与株洲解放几乎同时建立的妇女组织,而今已发展成为全市妇女参政议政、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中心 148
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优化了妇女工作的发展环境 149
两个规划的制定实施为妇女儿童发展搭建了稳固的工作平台 149
妇女参政、 “巾帼建功”为走向新时代增色添彩 149
各级妇女组织倾心为城乡妇女谋福祉 149
在创新中不断充实、丰富“自我” 151
Ⅳ.市残联精心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与这个特殊群体共享一片蓝天 151
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和尊重的特殊群体组织 152
康复提高了残疾人的生存生活质量 152
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特殊教育 152
残疾人就业率高达85% 152
普惠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有新的发展 152
盛开的残疾人文化艺术体育之花 152
第二篇 经济篇 155
第一章 株洲的农业发展尽管中途也遇到过曲折和挫折,然而它的基础地位一直没有动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不论是种植业还是林牧副渔各业,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是空前的 155
Ⅰ.两次颁布的土地“使用证”所体现的“解放”和“改革”的深刻内涵,农村率先改革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55
土改运动使“耕者有其田”的梦想终成现实 156
从农业互助合作的演变到“公社化”运动的曲折历程 156
奔向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157
Ⅱ.政策驱动,科技带动,以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为一体两翼的种植业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157
创造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历史纪录 157
强势发展的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并驾齐驱 158
Ⅲ.营造享誉中外的“人工林海”,全面创建“绿色家园”,致力推进城区绿化,倾城尽显园林美 158
社队办林场的“放大效应” 159
“三位一体”开创株洲林业发展新局面 159
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筑起的绿色屏障 160
靓丽园林给人们带来“宜居”享受 160
重点工程与林业工业围绕“兴林”比翼齐飞 160
Ⅳ.把政策拉动、科技能动、防疫联动、典型带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养殖业步入多快好省的良性循环 161
政策导向的强力拉动作用 161
科技结束了千百年来“铁锅煮潲”的历史 161
农业结构调整的“天平”逐步向养殖业倾斜 162
Ⅴ.夯实基础,固本培元,合理利用,依法治水,水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163
降伏“旱魔”不断夯实水利基础 163
除“病”防“险”构建安全水利体系 163
勇战洪涝灾害力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64
在合理利用、依法治水中共享碧水蓝天 164
水利改革与水利管理成效显著 165
Ⅵ.从2台小型柴油机和几台碾米机起步,到耕田、排灌、植保、收割、运输、加工全面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彰显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165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165
农机具经营转轨的新模式 166
Ⅶ.促小变大,扶优劣汰,拓展以市场为主导的贸工农结合空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167
“两跳”思路谋划产业化发展 167
把分散的小生产做成大产业 167
用市场化眼光调整产业结构 167
逐步推进从品种调优到企业改制的全方位转变 168
做大做强贸工农结合的营销网络 168
Ⅷ.从减轻农民负担到步入农业“零”税时代,从反哺农业到实施“民心工程”,充分彰显了党的惠农政策是农业发展的源泉 169
从实实在在减轻农民负担做起 169
开天辟地步入农业“零”税时代 169
数不胜数的惠农“补贴” 169
“三个一”工程温暖千家万户特困家庭 170
构建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社保”体系 170
大手笔描绘出农村建设的新画卷 170
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到“洋”,气象把“不测风云”变为“可测风云” 170
由手工抄报到自动化传输的转变 171
可测可报的“千里眼顺风耳” 171
高炮显神威天公任调遣 172
由单一测报到多功能服务 172
第二章 几近从“零”起步的株洲工业,经 173
过“一五”、“二五”计划的洗礼,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焕发了企业强劲的内力,“两个置换”的成功运作,卸下了多年积淀的沉重负荷,“5115”工程的顺利实施,彰显新型工业化已经拉开帷幕 173
Ⅰ.国家重点工程和限额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奠定了株洲工业化的基础,群星荟萃的工业企业成为株洲一道亮丽的风景 174
毛主席发贺信嘉勉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研制成功 175
南车株机公司圆梦“百亿元” 175
奉献铁路豪情满天下 177
奔驰在大江南北的株洲“飞轮” 178
进入世界五强之列的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178
有色金属冶炼浓墨重彩写华章 179
生产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 180
“湘化机”化工化机械产品驰名国内外 181
从“洗精煤”到“洗净煤”的转变和拓展 182
“中盐”为中南最大的化工基地注入新的活力 182
从浮法玻璃的诞生到年产上千万重量箱的成功演绎 183
湖南华升株洲雪松公司再展“株麻”靓丽风景 184
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的电瓷电器异彩纷呈 185
Ⅱ.“围绕大厂办小厂”,顶住压力搞“会战”,地方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后来撤并的工业各局功绩犹在 186
捷足先登的建材工业 186
“江南一枝花”带动地方骨干企业“百花盛开” 187
“文化大革命”中坚持“五大产业大会战”难能可贵 187
工业、商业主管局的历史性奉献和新行办的创举 189
Ⅲ.“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成功试点, 《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书公开出版,“株洲经验”推向全国 189
打破“铁饭碗”形成“双辞”、“双向选择”用人机制 190
端掉“铁交椅”、废除“终身制“的成功尝试 190
用相对合理的多种分配形式取代“铁工资” 190
Ⅳ.“优化资本结构”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两个置换”成为推进改革深化最耀眼的亮点 191
工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191
“兼并”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合 191
在“抓大放小”中盘活存量资本 192
“两个置换”成为攻坚克难最成功的范例 192
Ⅴ.乡镇企业在波澜起伏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民营企业和私有经济融汇于改革、发展的洪流,彰显独特的“生命力” 193
乡镇企业在“异军突起”中繁衍演变 193
非公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标尺 194
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5115”工程,从“质”和“量”的结合上提升工业的总体水平 195
唱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歌 195
精心打造产业旗舰 196
第三章 建筑是株洲最早兴起的支柱产业,在承担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在新时期株洲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同样战功显赫。构建的集中入场,统一监管的招投标管理模式,在全国建筑行业中影响深远 196
Ⅰ.株洲市建筑业历经两次起落,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走出了一条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196
在曲折中前进的建筑业 196
公平竞争的新型建筑市场正在蓬勃兴起 197
Ⅱ.五建、冶建、火电和工业设备安装四大公司,为株洲重点工程建设付出的辛劳,日月可鉴 197
“五建人”情系五洲四海 198
“二十三冶人”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199
“电建人”风风火火闯九州 199
历经风雨砥砺的“湘安铁军” 200
Ⅲ.“集中入场,统一监管”的招投标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确保建筑业、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事业公平公正竞争的法则,正在全国逐步推广 201
一种新型的招投标监管模式 201
严谨规范的工作推动了由“体内”循环向“体外”监管的转变 201
招投标制正在向政府采购和公共服务事业延伸 202
第四章 交通运输业是株洲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解放前几乎不通公路的株洲,而今已发展成为拥有江南最大铁路编组站,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乡村公路连线成网、聚网成体,水运可通江达海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202
Ⅰ.铁路交通优势是株洲快速发展的基本成因,武广客运株洲站的兴建成为株洲铁路交通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亮点 203
“用火车拉来的城市” 203
武广新线株洲站的兴建犹如锦上添花 203
Ⅱ.潭耒、醴潭、衡炎、长株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进一步拓展了株洲向外的张力 204
“潭耒高速”穿越株洲来之不易 204
沟通东西的“醴潭高速” 204
朱总理高度关注的“衡炎高速” 204
构建半小时株洲到黄花机场的“长株高速” 205
心系老区人民的“炎汝高速” 205
Ⅲ.县乡村组公路网的形成被人民群众称之为致富路、连心桥和幸福网 205
创造一年半消灭100个无公路村的奇迹 205
吹响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的号角 206
Ⅳ.兼具多种功能的航电枢纽工程,为湘江与长江干支直达和江海联运开辟了一条黄金水道 206
矗立在空洲滩上的航电枢纽工程 206
航电枢纽带来的连环效用 206
Ⅴ.株洲市的运输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由几近原始状态到现代运输业的历史性转变 207
在肩挑手提和拉板车中艰难起步 207
在改革大潮中崛起的运输业 207
第五章 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株洲信息产业的雄起,为推动株洲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8
Ⅰ.实现从“走”邮到“EMS”的飞越,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株洲邮政提升投递服务质量的做法 209
Ⅱ.在深化改革中创新邮政营销网络,连续3年蝉联全省邮政营销体系建设一等奖 209
Ⅲ.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打造“三流合一”的服务平台 210
Ⅳ.电话从“摇着打”、“听不清”到“走着打”、“听声又见人”,株洲电信实现4次历史性跨越 210
在艰难创业中前进的株洲邮电通信 210
固定电话在跨越式发展中迈上新台阶 211
Ⅴ.宽带走进千家万户,一网打尽——株洲城域网基本完成从交换型到路由型的转换 212
企业转型在服务株洲信息化上给力 212
跨入业务运营新时代 212
Ⅵ.株洲移动通信12年磨一剑,用户突破200万户,规模优势和营运业绩一路飙升 213
执著追求延伸无限空间 213
服务百姓情系“三农”献爱心 214
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价值观 214
Ⅶ.株洲联通在联通系统实现由举步维艰到飞速发展的转变,三项主要营运指标位居全省第二 215
白手起家自强不息 215
创新理念稳健发展 215
3G引领联通新时代 216
第六章 商贸服务克服“先天不足”的缺陷,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如今商厦、超市、宾馆、饭店、休闲中心鳞次栉比,市场繁荣,供销两旺,外贸已成为湖南重要的出口基地 216
Ⅰ.从第一家百货商店到株洲商业航母“株百”的起航,标志着株洲商业跨越了60年的时空,取得了超过上下几千年的辉煌 217
具有象征意义的株洲首家百货商店 217
“株百”成为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商业旗舰 217
Ⅱ.株洲市场群经过30多年的演绎,形成以芦淞市场为主体的全国“十强市场”,为破解株洲商业“先天不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18
充满传奇色彩的株洲市场群 218
实至名归进入全国十大市场行列 218
Ⅲ.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在拓展中前行,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218
招商引资进入全盛期 218
名列省内前茅的外经外贸经受“金融风暴”严峻考验 218
贸易促进工作业绩可嘉 219
Ⅳ.坚持诚信、循规蹈矩和优质服务的理念,强化市场运行监测,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积极做好以销促产这篇大文章 219
把市场运行监测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219
全力保障非正常情况下的市场供应 220
Ⅴ.从消费合作社起步的市供销社系统,通过60年的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终于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20
解放初期深受城乡人民欢迎的消费合作社 220
供销社系统实现由举步维艰到蓬勃发展的大转变 220
Ⅵ.粮油、盐以及石油等从艰难岁月的低标准配给走向今天多档次、高质量的敞开供应,是诸多转变中最深刻的转变 221
粮油供给实现从配给制到市场化的深刻转变 222
食盐专营成为社会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稳定器” 223
石油为株洲经济发展造福人民默默奉献 224
烟草专卖事业科学发展结硕果 224
Ⅶ.株洲设立海关、商检机构,是全市的一大盛事,不但给货物进出口商品带来诸多便捷,而且有利于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225
海关把守住国门与促进株洲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226
出入境检验检疫着眼于精心打造“绿色通道” 226
第七章 财政税收作为支撑发展、改革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强力部门,经过长期努力,在夯实公共财政,实现税收征管效率最大化,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27
Ⅰ.在不断创新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先予后取”做大财政“蛋糕”,强化财政保障力度,全面助推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 228
积极探索财政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228
支持经济发展培植拓展财源 228
全方位强化财政保障力度 229
稳步推进以“零”基预算为标志的预算改革 230
在严格监管中推进依法理财 230
Ⅱ.通过强化税收征管和固本培元,促进“收税”、“纳税”间的良性互动,“国税”政绩考核连续荣获全市“三连冠” 231
全市财政收入“大蛋糕”半壁来自国税 231
极富创意的“四改四建” 231
“换位思考”带来的诸多启示 232
把固本培元与互动控管一致起来 232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税干部队伍 232
Ⅲ.起步维艰的地税事业,在治税、护税、培植税源和自身建设中勇于开拓,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人们将永远铭记 233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地税服务的题中之意 233
在改革创新中夯实税收征管的基础 233
用严以自律的要求推动依法治税 233
捍卫税法尊严忠诚如歌 234
活跃的地税文化彰显地税文明 234
“三基”建设打造科学发展引擎 234
第八章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服务经济又反作用于经济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提高生产力的“黏合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又发挥了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对株洲的经济发展居功至伟 235
Ⅰ.在人民银行全力支持下,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深化改革中变被动为主动,绩效极为显著 236
4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有序进行 236
把“整肃”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236
金融生态环境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36
Ⅱ.股票、国债、同业拆借等金融市场在发展中践行,逐步融入了全国大市场,为株洲跨越式发展增添了活力 237
活力四射的证券市场 237
国债发行实现由计划销售向市场抢购的转变 237
“同业拆借”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238
Ⅲ.银监分局坚持审慎监管与监管创新相结合,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力促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238
不断创新的银行业监管机制 238
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 238
有效监管给银行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239
全力实施差别化监管 239
积极助推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 239
Ⅳ.充分发挥信贷杠杆的调节作用,强化金融信贷服务,共同支撑起株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片蓝天 239
“人行”致力于创建金融、经济双赢格局 240
农发行为“三农”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241
株洲工行领跑金融服务浓墨重彩写华章 242
农行支持株洲经济、服务城乡居民显现独特优势 244
中行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品牌 245
建行金融花开满园春 247
市商业银行华丽转身为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 248
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壮大 248
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实现了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的历史性转变,株洲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 249
从“独家经营”到30家保险主体的嬗变 249
完成从少险种到多险种的时空跨越 250
保险费来自客户又反馈社会的成功实践 251
第九章 市发改委及归口管理的市“两型”办等部门在原市计委工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成效显著 251
Ⅰ.从1951年~1977年、1978年至20世纪末两个时段中,计划管理体制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转轨、改革,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深化改革的需要,成效突出 252
把严格执行计划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252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计划体制改革带来株洲强势发展 252
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发改委坚持把深化改革、参政设谋、争资引项、协调服务作为抓手,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全新突破 253
参政设谋取得建设性成果 253
争资引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253
协调服务取得积极成效 253
Ⅲ.“两型”社会建设虽然只经历了短短3年时间,但在环境治理、综合配套改革、“两型”产业和示范区建设上所彰显的空间效用已远远超出了时间概念 254
“两型”社会建设将给株洲人民带来更加美好明天 254
“两型”产业提速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54
向纵深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54
生态环境深度治理凸显株洲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255
示范区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255
“两型”创建活动植根群众深入人心 256
第十章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系统”和综合经济监督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56
Ⅰ.以完善财政管理为出发点,突出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和责任政府的建设,推动财政审计不断向绩效审计深化 257
预算执行审计获四大领导机关好评 257
审计监督与时俱进重点突出 257
Ⅱ.以关注民生民利为落脚点,切实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拓宽行业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范围,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257
专项资金审计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57
把惠民利民贯穿于专项审计之中 257
Ⅲ.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着力点,加强政府投资审计,确保政府投资“准入关”、“质量关”、“效益关”和“基础关”,充分发挥审计整体优势 258
从上至下的投资审计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 258
为国家节约数以亿计的投资 258
Ⅳ.以推动依法行政为立足点,不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 258
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不断完善 259
发挥推动依法行政和廉洁自律双重效用 259
Ⅴ.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审计服务意识更加牢固,确保全省领先地位 259
第十一章 面对纷繁复杂价格形态的物价管理部门,坚持按照价值和价格规律办事,不断加大监测和调控力度,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倾注了辛劳 259
Ⅰ.牢牢把握价格监控“晴雨表”,提高价格预测预警能力,把“全天候”跟踪监测落到实处 260
充分发挥监测价格的“晴雨表”作用 260
在监管调控中强化价格监测 260
Ⅱ.严厉查处价格违法案件,精心打造维权品牌,把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贯彻、执行《价格法》的大事来抓 261
颇具影响力的专项查处行动与“12358”维权品牌 261
积极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旨在为民做主促和谐 261
Ⅲ.把价格部门履职尽责与为民办实事一致起来,确保价格天平向广大城乡人民倾斜 262
重视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 262
被农民称为“阳光加减法”的涉农收费公示制 262
第十二章 国有资产、工商行政、安全生产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特点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职能作用,为株洲振兴作出的努力可圈可点 263
Ⅰ.通过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既保障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又为企业自主经营、彰显潜在的活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63
国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263
关键在于夯实国资监管的基础工作 263
贴心为企业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264
Ⅱ.株洲国投集团作为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和产业发展商,堪称支持株洲经济建设的范例 265
Ⅲ.株洲兴业资产管理公司坚持在艰难中前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推动国有资产整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265
Ⅳ.改革开放赋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管理”、“服务”和“发展”并重的深刻内涵,全新的风貌和业绩,彰显了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者付诸的努力和奉献 266
在艰难岁月中曲折前进的工商行政管理 266
在与时俱进中争创一流水平一流业绩 267
以“12315”行政执法体系为依托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267
Ⅴ.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成立以来,由于认识到位、举措到位,生产事故发生率和事故死亡率均显现大幅下降的势头,监管业务也进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267
安全生产监管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 267
近几年来明显好转的安全生产形势来之不易 268
Ⅵ.质量技术监督通过强化基础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以国庆60周年荣获大奖为标志全面提升了社会形象 269
把致力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作为强化质量监督的切入点 269
关键在于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269
Ⅶ.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围绕饮食、用药安全致力科学监管,给力平安株洲,多项工作评估位列全省市州第一 269
连续11年实现源发性药械安全事件“零”纪录 270
严格履行职能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零”事故目标的实现 270
把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作为服务大局的重要一环 271
监管模式在创新中不断拓展 271
第十三章 市统计部门通过拓展创新,加大统计调查和统计执法检查力度,统计覆盖面不断扩大,数据质量明显提高,统计研究分析水平日益提升,为全面、准确、真实反映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作出了不懈努力 271
Ⅰ.坚持开拓创新,精心打造为决策、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统计数据发布平台 272
把严格执行《统计法》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272
深受社会和老百姓青睐的统计公报 272
Ⅱ.对违反《统计法》典型案例的曝光,旨在强化基层统计工作,使人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认识统计数据对党和政府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272
凸显公开曝光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强力震慑 272
在不断强化和拓展中的基层统计工作 273
Ⅲ.精心组织实施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等三大普查,全面摸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准确反映了市情市力 273
Ⅳ.在深化改革中新组建的统计调查队伍承担着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服务的双重工作职能 273
统计调查工作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74
快速反应调查成为统计调查的一大特色 274
统计分析和信息报告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274
主要统计调查数据及时、真实反映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74
第三篇 文化篇 277
第一章 随着科研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兴起,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科技在GDP中的比重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277
Ⅰ.连续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殊荣和诸多国家、省级奖项,凝聚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睿智和辛劳 277
科技创新塑造城市之魂 277
这里诞生了许多全国、全省第一的科研成果 277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突破 279
Ⅱ.以“一团五网”为基础不断壮大、整合的科研力量和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充分展现了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的实力和魅力 280
“一团五网”所展示的巨大科研活力 280
整合的科技力量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280
Ⅲ.列入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工作城市的株洲,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万件大关,专利技术转化效益显著,知识产权局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81
专利申请总量连续25年排名全省第二 281
专利技术转化“点石成金” 281
立足于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281
Ⅳ.科研在工业生产中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彰显了科研在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82
科研为工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强力支撑 282
走出一条科普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金光大道 282
奉献余热可敬的老科技工作者 283
Ⅴ.“交直交”交流技术的广泛应用,国产航空核心设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以电力机车研究所领衔的科研院所阔步迈入一流水平行列 284
勇立潮头唱大风的中国南车株洲所 284
中航工业动研所情系蓝天拳拳报国写春秋 285
株洲橡胶设计研究院迈入跨越式发展行列 286
“湘瓷科艺”引领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硕果满枝 287
第二章 教育事业伴随株洲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长壮大,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构筑起比较完善的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手段广泛应用,职业教育锻造辉煌 288
Ⅰ.解放后最早在株洲大地上出现的株铁幼儿园、樟树坪小学、市一中(前称为建宁中学)成为人们珍贵的记忆 288
印记中最早的幼儿园和小学 288
从接管建宁中学到株洲市第一中学的诞生 289
Ⅱ.基础教育不断发展,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 289
通过“两基”验收树立起了株洲教育史上的“丰碑” 289
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的基础教育 290
Ⅲ.经济振兴与职教拓展相得益彰,株洲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享誉全国 290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290
“三朵奇葩”相拥城乡职教满园春 290
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老龄教育异彩纷呈,成人教育完成了从单一学文化到学政治、学文化、学经济、学技术综合模式的大转变 291
幼儿教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91
独树一帜的特殊教育 291
在扫盲中拓展的成人教育 291
Ⅴ.以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的软硬件建设经过多年的渐进式发展,近几年来实现了新的跨越 292
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的由来和发展 292
致力于建设一支“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292
办学条件对比有如天壤之别 293
Ⅵ.固本培元,突出工业和林业特色,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拓展普通高等教育 293
株洲基础大学发展成为全国唯一包装本科院校 293
湖南工业大学在高教资源整合中迅速崛起 294
因势利导迁入株洲的中南林学院 294
第三章 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株洲,伴着时代的节奏,文化之乡、歌剧之乡的美誉纷至沓来,晋京献演,奖项荣膺,充分展现了当代产业工人和各行各业员工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 295
Ⅰ.固本培元,夯实基础,精心打造特色品牌,群众文化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95
从艰难中起步的国家一级文化馆 295
蜚声省内外的特色文化 295
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296
Ⅱ.《生死牌》、《江姐》、《从前有座山》、《红藤草》等剧目代表了株洲戏剧事业的发展历程,株洲艺术剧院的组建更给戏剧舞台带来了生机无限 297
《生死牌》首开株洲戏剧晋京演出先河 297
歌剧《江姐》巡演三千余场盛况空前 297
《从前有座山》摘取国家戏剧大奖桂冠 298
艺术剧院的组建给戏剧事业带来勃勃生机 298
Ⅲ.电影事业从无到有,异彩纷呈,改革举措令人瞩目,千金文化广场已成为全国36家五星级电影院之一 299
城乡影业发展异彩纷呈 299
电影发行放映进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299
令人瞩目的“千金模式” 300
Ⅳ.沐阳光雨露,乘改革春风,形成以市、县国家一、二级图书馆为结点的公共图书网络,致力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 300
在艰难起步中建设起全省一流图书馆 300
立足于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301
改制后的新华书店日益发展壮大 301
Ⅴ.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文物调查、普查、发掘、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文博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 301
文物博物组织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 301
文物调查、普查和发掘硕果累累 302
文物保护和利用所产生的“双重”效用 303
Ⅵ.集众文艺家协会于一体的文联,人才荟萃,成果丰硕,为繁荣株洲文艺事业、拓展对外交流颇多建树 303
享誉“三湘”驰名全国的株洲文坛 303
活跃的对外文艺交流 304
Ⅶ.修复并扩建炎帝陵,在“数典念祖”中弘扬炎帝文化,倾注浓浓中华情 305
修复炎帝陵牵动浓浓中华情 305
通达海内外筹集炎帝陵基金的壮举 305
在定期公祭与学术研讨中弘扬、传播神农文化 306
Ⅷ.市志办心怀全局,耕耘不辍,以编纂400余部地方志书的优异业绩详尽记载了株洲的历史性巨变,近3年连续荣获省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06
对事业的执著来自于强烈的信念与情感 307
修志编鉴著文经得起千秋评说 307
“宝藏”开发利用初见端倪 308
讴歌新时代更上一层楼 308
Ⅸ.发挥优势,规划蓝图,打造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株洲进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309
在深化改革中起步的旅游事业 309
全力实现旅游产业与特色文化的对接 309
以“大手笔”展现优秀旅游城市的荣光 310
旅游升温战为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310
Ⅹ.新闻出版机构狠抓出版物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扫黄打非”、全民阅读等多项工作进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311
“扫黄打非”为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11
在全省率先举办读书月打造株洲文化名片 311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为农村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 311
优秀的新闻出版队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312
第四章 医疗卫生事业在解放初期几近空白,通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潜心努力,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近几年来公共卫生取得“质”的突破,人们从心底感受到城市洁净带来的愉悦和享受 312
Ⅰ.从一名医生、两名护士的第一家卫生所到庞大医疗网的演变 312
在“路漫漫”中晋升“三甲”的市一医院 312
倾情实现城乡医疗网络全覆盖 313
改革给医卫事业发展带来的“加速度” 314
Ⅱ.农村卫生医疗网络和城市社区医卫服务的兴起,既是医卫改革中的亮点,亦为改革的深化积累了经验 314
在改革中蓬勃兴起的农村医卫网络 314
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315
Ⅲ.“120”急救专线的开通、红十字会的成立,尤其是无偿献血量达到医疗临床应用量的100%,不只是良性互动的展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是大爱无疆的有力见证 315
紧急救援从“120”专线这里启动 315
蓬勃发展的株洲红十字事业 316
无偿献血情暖人间 317
Ⅳ.与企业母体剥离后的职工医院成为独立法人后, “鱼与熊掌兼得”,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又整合了医疗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极其明显 318
职工医院从母体剥离势在必行 318
职工医院转体改制“一举多得” 318
Ⅴ.经受抗击“非典”的严峻考验,积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下大力气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能力 318
在那沉着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319
在“举一反三”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 319
Ⅵ.全市动员,果敢行动,把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昔日多次被媒体曝光的重污染区一跃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319
以志愿者为“急先锋”的人民大众在行动 319
成功来自科学决策和潜心付诸实践 320
Ⅶ.认真贯彻“执法打击,源头治理”的方针,强化卫生执法与监督,并在严格自律中树立起文明执法的“窗口”形象 320
重要的问题在于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 320
把建立投诉制度与加大卫生整治力度紧密结合起来 321
第五章 作为国策之一的计划生育,在多年艰苦努力争得荣誉的基础上,通过扎实工作,实现了由“惩罚多生”到“奖励少生”的转变,各项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321
Ⅰ.强化“国策”地位,把目标管理与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在严格考核中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 321
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的目标管理 322
形成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 322
Ⅱ.通过政策引导、优质服务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有效地促进了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 322
实现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优质服务为主的转变 322
形成浓厚的“计生”宣传教育氛围 323
第六章 体育在解放时的株洲几乎是“空白”,如今不仅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绘声绘色,而且竞技体育也后来居上,省“十运会”和省“七届残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株洲强劲的实力和风采 323
Ⅰ.当年“八斗公社”勇夺全国农村体育红旗,株洲职工体育享誉中华;而今全市群体工作、全民健身更上一层楼 324
深山老林里办起了农民体育大学 324
株洲职工群体工作经验享誉全国 324
“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性突破 324
全面健身呈现多姿多彩的壮观画卷 325
Ⅱ.竞技体育在基础雄厚的群众体育中衍生,省“十运会”在株洲召开,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也是对株洲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大检阅 325
植根于群众体育之中的竞技体育 325
乘风波浪竞技体育一展时代风采 326
“两大盛会”的成功举行为竞技体育树起新的坐标 326
Ⅲ.把深化内部改革与引入市场运作一致起来,在走向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释放体育事业蕴藏的巨大潜能 327
从启动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入手 327
体育产业化引来金凤凰 327
Ⅳ.无论是优势项目相伴,还是特色一枝带动倾城锤炼“夕阳红”,都标志着老年体育已步入长盛不衰的“佳境” 328
声名远播的株洲老年门球运动 328
没有休止符的省团体总分第一 328
第四篇 城建篇 331
第一章 城市规划与测绘工作,通过多年极其艰苦的努力,几经论证和修订,推翻了苏联专家“株洲只能建一座十万人口城市”的预言,使“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蓝图变为现实,满足了建设百万人口城市的长远需要 331
Ⅰ.从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图到五百分之一地形测绘图的胜利完成,测绘工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331
从完成五千分之一的地图做起 331
实现五百分之一测量图的历史性突破 331
Ⅱ.在改革中调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