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动态治理关系的研究 5
第二节 研究意义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3
一 文献调查研究方法 17
二 理论演绎与建模仿真 19
三 案例研究方法 20
第四节 研究创新 20
一 将社会学与系统工程领域的分析方法引入公共项目治理研究 20
二 提出并构建从治理策略选择、到动态治理关系实现过程、再到动态治理关系系统仿真的考察思路 21
三 演绎相关方治理关系社会网络从形成、发展直至消退过程的动态变化迭代算法 22
第二章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提出 24
第一节 公共项目治理研究的兴起 24
一 公共项目治理的理论基础 24
二 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进展 29
第二节 项目利益相关方研究的发展 44
一 项目利益相关方内涵研究 44
二 项目利益相关方管理研究 50
第三节 社会网络分析法与系统仿真方法在治理领域的应用 52
一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基础 53
二 静态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研究 58
三 动态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研究 62
四 系统仿真的理论研究 65
五 系统仿真的应用研究 6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5
一 如何科学构建公共项目治理网络 77
二 如何控制公共项目治理网络演化以防控项目风险 77
第三章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内涵、特征与表达方法 79
第一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79
一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内涵 79
二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特征 82
第二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结构动力及表达方法 84
一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结构动力 84
二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表达方法 85
第三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社会网络的构建及特征度量 88
一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社会网络的构建 88
二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社会网络的特征度量 9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94
第四章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过程 95
第一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影响因素 96
一信息收集与处理 96
二 影响因素分析过程 101
三 结果分析及讨论 107
第二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实现过程 109
一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实现过程的内涵 109
二 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实现路径 110
三 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实现过程的系统基模 112
第三节 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与相关方治理策略选择的关联性 119
一 利益相关方治理策略的选择 119
二 治理策略选择对动态治理关系的作用形式 124
三 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与治理策略选择的关联性分析模型 12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8
第五章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系统仿真 129
第一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系统仿真的原则与特点 129
一 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系统仿真的原则 130
二 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系统仿真的特点 132
第二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仿真模型的构建 134
一 关键变量与关联关系 134
二 参数设计 139
第三节 仿真结果与系统仿真讨论 152
一 仿真结果的表现形式及分析方法 152
二 系统仿真的讨论 15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58
第六章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建模仿真的案例应用 159
第一节 公共项目案例选择与项目概况 159
一 案例选择 159
二 案例的项目基本情况 161
第二节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仿真及结果应用 162
一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表达 163
二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系统仿真 166
三 仿真结果及分析 168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86
第七章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演变的新趋势 187
第一节 新常态下公共项目治理决策的最优化 187
一 公共项目治理决策呈现新的特征 187
二 国际公共项目治理决策的发展趋向 189
三 我国公共项目治理决策的改革探索 198
第二节 新常态下公共项目治理建管的多元化 204
一 公共项目类型多元化 204
二 公共项目建设多元化 205
三 公共项目治理多元化 216
第三节 新常态下公共项目治理评估的规范化 221
一 组织评估 221
二 技术评估 224
三 社会评估 22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30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232
第一节 研究结论 232
一 以社会网络关系为基础,提出了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社会网络构建方法 232
二 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动态治理关系可以提炼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网络关系 234
三 通过案例分析和应用,能够进一步表明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具体实现过程在公共项目实践中的可行性 235
第二节 后续研究展望 235
参考文献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