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理雅各的知识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3
二、理雅各相关研究综述 7
中文著述 7
英文著述 9
第一章 理雅各传教士生涯的结束及北方之行 13
第一节 殖民地的最后时光(1870—1873) 14
第二节 1873年的中国北方之行 20
一、中国北方之行的背景 20
二、香港—上海—山东—天津 21
三、理雅各访问北京 25
1.1873年以前北京教区的情况 25
2.理雅各在北京的见闻 29
四、山东之行 32
1.从直隶到山东:一个帝国的余晖 32
2.泰山之行 36
3.“孔子之城”:曲阜 37
第二章 理雅各与早期牛津汉学系 41
第一节 讲座席位的设立:1874—1876 42
一、汉学席位背后的政治杠杆 43
二、非国教徒进入牛津 45
三、东方学联盟:麦克斯·缪勒与汉学教授席位的设立 47
四、英国汉学的里程碑:理雅各就职演说 49
第二节 理雅各与早期牛津汉学系(1876年起) 52
一、“智识无政府”: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精神与牛津知识分子 52
二、理雅各:其传教士背景及与智识界的关系 56
三、展望欧洲:理雅各与欧陆汉学界 59
四、公共活动中的汉学家:牛津时期的理雅各与中英关系 63
第三章 牛津时期理雅各翻译事业的延续 67
第一节 《东方圣书》出版始末及内容概述 68
一、麦克斯·缪勒与比较宗教学理论在英国的奠基 68
二、《东方圣书》的筹备和理雅各的加入 71
三、《东方圣书》与《中国经典》的文本联系 72
第二节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上帝”译名的争议 78
一、“译名之争”中所涉主要文献的梳理 79
二、本次争论中理雅各和缪勒的关系 82
三、“译名之争”事件中的反对者 86
四、有关译名争论中的焦点问题 90
五、“译名之争”内在的自然宗教问题 93
第四章 “黜异端以崇正学”:理雅各的儒教研究 101
第一节 “皇家儒教”:文本与儒家伦理 102
一、《圣谕广训》的文本解释和译本 102
二、“异端”与“正学”:《圣谕广训》与基督新教的关系 107
三、作为儒教伦理基础的“孝” 109
第二节 理雅各对孔子思想的诠释及其自我修正 112
一、理雅各早期著作中对孔子的批评 112
二、道德家或是宗教家?——理雅各在牛津时期对孔子的态度转变 117
三、理雅各对孔子思想所做诠释和批评的内在意义 122
第三节 孟子与巴特勒:理雅各对“性善论”的再诠释 125
一、问题缘起:理雅各对孟子及其“性善论”的评价 125
二、儒家思想史中的“性善论” 128
1.“性”的概念及孟子与告子之争 128
2.朱熹论“性善” 129
3.戴震、焦循论“性善” 130
4.理雅各对历代注家的取舍 133
三、基督教人性论与儒家“性善论”传统的互通 135
1.理雅各的孟子“性善论”解读 135
2.巴特勒:基督教人性论在18世纪的变调 137
3.巴特勒理论中的“自然法则”和“自爱”与“善端”的关系 139
4.原罪与“性善论”的“缺陷” 143
第五章 从“迷信”到圣书:理雅各的道教研究 147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学者对道教的认知 148
第二节 理雅各早期对道教及道教经典的态度 151
第三节 比较的价值:理雅各在牛津时期对道教的研究 154
一、找寻“唯一神”的努力 156
二、世俗与典籍的距离:理雅各对“作为世俗宗教的道教”的研究 157
三、理雅各与翟理斯关于《道德经》真伪的争论 160
四、理雅各晚年的道教研究成果和观点修正 163
五、手稿与其他:理雅各道教研究中的一些矛盾 166
结论 重构理雅各的思想世界和观念来源 169
附录 175
附录一:牛津大学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馆藏理雅各部分相关档案目录 175
附录二:理雅各著作与活动年表(1870—1897) 178
附录三:理雅各与缪勒通信列表 187
附录四:其他牛津时期重要信件列表 189
附录五:《诗经》篇目次序对照表 197
附录六:英文人名索引 200
附录七:中文人名索引 207
附录八:专有名词对照表 214
附录九:孔子的影响和观点(译文) 216
附录十:孟子与巴特勒关于人性论的讨论比较(译文) 232
附录十一:《书经》中记载内容的可信性(译文) 248
参考文献 272
一、理雅各已发表著作、文章 272
二、其他参考书目 274
后记 302
附图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