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
书院文化研究 1
宋代中国的儒家书院&[美国]田浩,黄梓根(译) 1
韩国初期书院在教育史上的意义&[韩国]丁淳佑 8
“日本书院”的研究现状与课题&[日本]难波征男 16
韩国书院的历史&[韩国]郑万祚 20
从书院志看朝鲜初期书院的性格——以《竹溪志》、《迎凤志》、《吴山志》为中心&[韩国]赵峻皓 27
关于东亚书院——研究的角度和展望&[日本]吾妻重二 32
从学规看朝鲜时代的书院教育&[韩国]朴钟培 38
《白鹿洞书院揭示》和李退溪&[日本]柴田笃 46
学海堂与今文经学在广州的兴起&[美国]艾尔曼(著),车行健(译) 51
儒家思想研究 59
朱子与南轩&[美国]陈荣捷 59
《中庸》的“参赞”工夫论&[中国台湾]杨儒宾 67
试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之诠释方法&[中国台湾]陈韦铨 83
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中国台湾]刘述先 93
朱子与张南轩的仁说论辨&[韩国]苏铉盛 99
对牟宗三诠释朱熹以《大学》为规模的方法论反省&[中国台湾]杜保瑞 109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韩国]张闰洙 121
湛甘泉的二业合一论及其影响&[日本]三浦秀一 127
何心隐的“不落意气”之论&[日本]青木隆 135
曹元弼先生《经学文钞》礼说初识&[中国澳门]邓国光 139
韩国实学的哲学基础&[韩国]李东欢 146
茶山的性命与心:实践道德论&[法国]金大烈 150
李栗谷天人观研究——以人的命运问题为中心&[法国]菲力浦·蒂埃博 155
以礼治国:朝鲜建国儒臣推行中国古礼的作用&[中国香港]卢鸣东 165
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173
论老庄的“自然”——兼论中国哲学“自然”思想的发生与展开&[日本]池田知久 173
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探析&[中国台湾]林文钦 184
试论庄周写《庄子》及内外杂三篇的形成时代&[中国台湾]萧登福 194
东晋上清经派仙传叙述内涵与特质析论&[中国台湾]谢聪辉 203
二程理学对道家思想之出入&[中国台湾]曾春海 218
其他学科研究 225
论马王堆3号汉墓“告地书”&[德国]傅敏怡 Michael Friedrich(著),李婧嵘(译) 225
重论《天津图书馆藏纪晓岚删定〈四库全书总目〉稿本》的编纂时间&[中国台湾]夏长朴 231
定义与系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别与结合的可能性&[英国]雷敦和 247
东汉末年的荆州与诸葛亮、王肃&[日本]渡边义浩(著),郑月超,许乔(译) 254
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评论&[中国台湾]黄俊杰 262
胡适、许地山与香港大学经学教育的变革&[中国台湾]车行健 270
下篇 276
书院文化研究 276
长江流域书院与长江文化&朱汉民 276
论书院的形态&张劲松 284
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肖永明,唐亚阳 291
儒学诠释的平民化:明代书院讲学的新特点&邓洪波 297
儒家思想研究 304
关于中国礼文化研究的思考&邹昌林 304
儒家礼治思想的缘起、学理与文化功用&彭林 313
古礼今论&陈戍国 319
《礼》古记与子思之学&邢文 329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丁鼎 337
《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廖名春 343
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李存山 352
张栻的“性善”论说&向世陵 363
略论明清时期的考据学思潮&姜广辉 369
从龙场悟道至天泉证道——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汪学群 376
中国哲学之与“两个世界”&金春峰 385
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394
唐宋道教太极图的两大系统&束景南 394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卿希泰 399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詹石窗 408
试论道教“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盖建民 414
金岳霖的形上学与人生观&王卡 423
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张松辉,张海英 432
试论老庄哲学中的“德”:几个问题的新思考&郑开 437
《黄帝四经》所见“执道者”与“名”的关系&曹峰 446
佛教思想研究 452
星云大师佛教财富观对现代经济学的超越&刘立夫 452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陈坚 461
佛教的卜筮信仰——以藕益智旭卜筮活动为中心&孙桂彬 471
其他学科研究 481
论汉简、钱范所见纪年超长现象&李学勤 481
诗与酒——从清华楚简《耆夜》和北大秦简《酒令》想起的&李零 484
里耶秦简与“闾左”为“里佐”说&王子今 487
如何理解和筹建中国现代诠释学&洪汉鼎,李清良 491
经典的原义及其扩展性——以儒家经典诠释为例&景海峰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