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8卷 第7卷 村庄类 华南区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勇,邓大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112741
  • 页数:604 页
图书介绍:中国农村调查?村庄调查报告类主要是以村庄为单位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以此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村庄形态及其变迁实态。第一辑华南宗族村庄调查收录华南47个宗族村庄的调查报告内容。通过考察村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及村庄政治形态与实态,展现村庄的历史发展变迁,深刻反映宗族村庄内部的整体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级性特征。

总序&徐勇 1

凡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1

村庄类分序&徐勇 1

以房兴族:官商并举之族的分化与整合——粤北下镇村调查 3

第一章 陈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3

第一节 陈氏的由来和迁徙 3

一 系出舜帝,以国为姓 3

二 聚星义门,世系远播 4

三 因乱远避,入赣进粤 5

第二节 下镇陈氏宗族的繁衍 6

一 因水而兴:“沿江而下,落居开基” 6

二 因人而盛:“五年成聚,十年成族” 7

第三节 下镇村建制沿革 8

第四节 下镇村当下概况 10

第二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12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2

一 气候与降雨 12

二 地理地貌 13

三 水资源特征 15

四 土壤与耕作 19

第二节 人文自然 20

一 祖宗建筑:“陈氏宗祠” 20

二 人居建筑 22

三 神灵建筑 23

第三节 下镇村自然实态 24

一 自然观的变化 24

二 交通概况 25

三 民居与村庄布局 26

第三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27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27

一 土地占有 27

二 生产能力 28

第二节 产权 29

一 宗族共有产权 29

二 家庭私有产权 34

第三节 经营 36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经营 36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42

三 合作经营 43

第四节 交换 44

一 族内交换 45

二 族外交换 45

第五节 产业 46

一 农业 46

二 商业 48

三 手工业 50

第六节 消费 51

一 共同消费 51

二 家庭消费 53

第七节 财产继承 55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55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56

第八节 下镇村经济实态 58

一 产权 58

二 经营 61

三 市场交换 63

四 分家 64

五 农民收入状况 65

第四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66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66

一 姓氏概况 66

二 人口概况 67

三 世代繁衍 68

第二节 社会构成 69

一 人口 69

二 婚姻 72

三 家庭 74

四 邻里 75

第三节 社会组织 76

一 房族理事会 76

二 祖尝会 77

三 老人会 79

第四节 社会交往 80

一 族内交往 80

二 族外交往 82

第五节 社会分化 84

一 血缘分化 84

二 财富分化 84

三 职业分化 87

第六节 社会冲突 88

一 族内冲突 89

二 族外冲突 90

第七节 社会保障 91

一 族内救济 91

二 族内保护 93

第八节 下镇村社会变迁 95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宗族社会 95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社会 95

三 改革开放后的宗族社会 96

第九节 下镇村社会实态 97

一 社会构成 97

二 社会组织 99

三 社会交往 101

四 社会分化 101

五 社会保障 102

第五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104

第一节 信仰 104

一 祖先崇拜 104

二 生育崇拜 112

三 神灵崇拜 115

第二节 观念 117

一 长幼有序 117

二 光宗耀祖 118

三 发家致富 120

第三节 文化习俗 121

一 婚丧习俗 121

二 节庆习俗 132

第四节 文娱活动 135

一 文化活动 135

二 娱乐活动 140

第五节 教育 144

一 私塾 144

二 学宫 146

三 社学与书院 146

四 崇文重教 147

五 新式学校 149

第六节 下镇村文化变迁 149

一 宗族文化的消解 150

二 宗族文化的复兴 150

第七节 下镇村文化实态 154

一 祭祖现况 154

二 拜神 157

三 教育 157

第六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162

第一节 治理主体 162

一 宗族权力主体 162

二 国家权力主体 168

第二节 治理内容 174

一 宗族共同事务 174

二 房支共同事务 176

三 家庭事务 178

四 国家事务 178

第三节 治理规则 180

一 族规 180

二 祖训 183

三 国法 185

第四节 治理过程 186

一 决策 186

二 管理 187

三 参与 188

四 监督 189

第五节 下镇村治理实态 190

一 村委会主导下的村治 190

二 小组与“片区”村治 192

三 宗族治理与村庄治理 193

下镇村调查小记 196

下镇村调查日记 201

耕读传家:重农兴学大族的延续密码——浙西新叶村调查 229

第一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起源与发展 229

第一节 叶姓由来与迁徙 229

一 封邑为姓说 229

二 渡江南下 230

第二节 新叶村由来与玉华叶氏繁衍 233

一 白夏叶的传说 233

二 玉华叶氏的繁衍 235

第三节 新叶村的建制变迁 241

第四节 新叶村当下概况 243

第二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246

第一节 自然环境 246

一 自然气候 246

二 地理地貌 247

三 水资源 248

四 土壤与生产 251

五 交通道路 252

第二节 人文环境 253

一 人文优势 254

二 族人的自然观 255

三 村庄的空间格局 257

第三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261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261

一 土地占有情况 261

二 生产能力 267

第二节 产权 269

一 宗族共同产权 269

二 家庭私有产权 277

第三节 经营 279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279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283

三 合作经营 285

第四节 分配 286

一 族内分配 287

二 家内分配 289

三 税赋分配 292

第五节 消费 292

一 宗族共同消费 292

二 家庭独立消费 294

第六节 财产继承 296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 296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298

第七节 新叶村经济变迁 300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300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302

第八节 新叶村经济实态 303

一 产权实态 303

二 经营实态 304

三 村庄集体经济收入 306

第四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308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308

一 外盛里衰 308

二 崇智人多 310

第二节 社会构成 311

一 人口关系 311

二 婚姻关系 314

第三节 社会组织 316

一 九思会 317

二 华宗祀 319

三 义庆会 321

四 研折会 322

第四节 社会交往 323

一 族内交往 323

二 族外交往 325

第五节 社会分化 327

一 族内分化的表现 327

二 对分化的抑制 330

第六节 社会冲突 332

一 族内冲突 332

二 族外冲突 334

第七节 社会保障 336

一 社会救济 336

二 族内保护 338

第八节 新叶村社会变迁 339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新叶村 340

二 集体化时期的新叶村 340

三 改革开放后的新叶村 341

第九节 新叶村社会实态 342

一 社会构成 342

二 社会组织 344

三 社会交往 345

四 社会分化 347

五 社会保障 348

第五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350

第一节 信仰 350

一 祖先崇拜 350

二 生育崇拜 357

三 神灵崇拜 359

第二节 观念 361

一 长幼有序 361

二 光宗耀祖 362

三 发家致富 363

第三节 文化习俗 363

一 婚丧习俗 364

二 节庆习俗 366

第四节 文娱活动 368

一 干旱求雨 368

二 三月初三庙会 369

第五节 教育 373

一 教育形式 373

二 教育资助 377

第六节 新叶村文化变迁 378

一 传统文化的匿藏与消失 378

二 传统文化的复兴 379

第七节 新叶村文化实态 380

一 祭祖 380

二 上谱 381

三 三月初三庙会 381

四 教育现状 383

第六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386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386

一 政权建设概况 386

二 宗族治理概况 387

第二节 治理主体 388

一“族务”治理主体:九思公 388

二“堂务”治理主体:头首 389

三“家务”治理主体:家长 390

四 国家治理主体:马步、册书与保甲长 391

第三节 治理内容 395

一 全族事务 395

二 堂口事务 397

三 家庭事务 398

四 国家事务 399

第四节 治理规则 401

一 族规 401

二 祖训 402

三 家训 404

四 国法 404

第五节 治理过程 405

一 决策 405

二 管理 406

三 参与 407

第六节 治理方式 408

一 教育 408

二 奖励 409

三 惩罚 410

四 官治 411

第七节 新叶村治理变迁 411

一 集体化时期的新叶治理 412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新叶治理 413

第八节 新叶村治理实态 414

一 治理主体 414

二 治理方式 415

三 治理规则 416

四 治理过程 417

新叶村调查小记 418

新叶村调查日记 422

商学共济:“话事头”主导的宗族治理——粤北新岭村调查 457

第一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457

第一节 潘氏宗族的由来与迁徙 457

一 探源潘氏 457

二 为避战乱,先祖南迁 459

第二节 新岭开基卜筑 460

一 南埔罹难,官逼族迁 460

二 新岭发祖,开基卜筑 461

第三节 新岭村建制沿革 462

第四节 新岭村当下概况 463

一 姓氏与人口 463

二 村民小组情况 464

三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65

第二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467

第一节 自然环境 467

一 气候特征 467

二 地势地貌 468

三 交通条件与族人出行 469

四 水文与土壤 470

第二节 自然风水与宗族兴起 471

一“七星伴月”的天象 471

二“左旗右鼓、左狮右虎”的地理风水 471

第三节 建筑格局 472

一 十二座祠堂 473

二 宗族池圹 476

三“四门归厅”式祖屋 477

四 祖庙 479

五 祖墓 480

六 府第楼舍 481

第四节 新岭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483

一 自然风水观的变化 483

二 人文空间格局 484

三 水文与交通 485

四 祖庙重建与敬神观念 486

第三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487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487

一 土地占有 487

二 生产能力 488

第二节 产权 489

一 宗族共同产权 489

二 家庭私有产权 492

第三节 经营 493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493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 495

三 合作经营 495

第四节 市场交换 496

一 族内市场 496

二 族外市场 498

第五节 分配 498

一 族内分配 499

二 家内分配 499

三 赋税分配 501

第六节 消费 501

一 共同消费 501

二 家庭消费 503

第七节 财产继承 503

第八节 新岭村经济变迁与实态 504

一 经营单位的变迁 504

二 共同财产的经营变化 505

三 市场化程度 507

第四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508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508

第二节 社会构成 509

一 人口 509

二 婚姻 511

三 家庭 512

第三节 社会组织 512

一 蒸偿会 512

二 枪连队 513

第四节 社会交往 514

一 族内交往 514

二 族外交往 515

第五节 社会分化 517

一 血缘分化 517

二 财富分化 520

三 职业分化 520

第六节 社会冲突 522

一 族内冲突 522

二 族外冲突 522

第七节 社会保障 523

一 族内救济 523

二 族内保护 524

第八节 新岭村社会变迁与实态 524

一 婚姻观念与形式 524

二 社会组织 525

三 社会分化与保障 528

第五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530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530

第二节 信仰 531

一 祖宗崇拜 531

二 生育 535

第三节 观念 537

一 长幼有序 537

二 礼让德行 538

三 光宗耀祖 539

四 乐善好施 540

五 忠君爱国 540

第四节 文化习俗 541

一 婚姻习俗 541

二 节庆习俗 542

第五节 教育 543

一 宗族教育 543

二 私塾教育 544

第六节 新岭村文化变迁与实态 544

一 祖先崇拜 544

二 生育 546

三 族谱修订 547

四 文化娱乐与教育 547

第六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549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549

第二节 治理主体 550

一“话事头” 550

二 宗族组织 552

三 族权与政权的关系 553

第三节 治理内容 554

一 宗族公共事务 554

二 房支公共事务 556

三 家庭事务 557

第四节 治理规则 557

一 族规 557

二 国法 561

第五节 治理过程 562

一“话事头”与决策 562

二 族内监督方式 563

三 参与形式 563

第六节 治理方式 564

一 教化与惩罚 564

二 官府的强制力量 565

第七节 新岭村治理变迁与实态 566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治理 566

二 集体化时期的治理 566

三 村民自治时期的治理 567

新岭村调查小记 569

新岭村调查日记(部分) 574

后记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