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想来源及演进的历程 1
第一节 总体论述 2
第二节 思想形成之前的时期 18
第三节 奠基时期 39
第四节 发展时期 54
第五节 成熟时期 69
第二章 思想的形态及视野 83
第一节 心学与经史之学 83
第二节 《大学》的解释 98
第三节 五经的解读 109
第四节 思想人物的评骘 120
第五节 以儒会通佛道 143
第三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引论):做工夫识本体 164
第四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上):作为工夫的本体 186
第一节 心的诠释 186
第二节 尽心知性 221
第三节 天理人欲之辨 264
第五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中):作为本体的工夫 290
第一节 格物说 290
第二节 格物、诚意在《大学》中的地位 317
第三节 慎(谨)独、精一、敬、克己 339
第四节 中和说 364
第五节 立志说 384
第六节 为学的目的与方法 398
第六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下):本体与工夫合一 406
第一节 心有良知 406
第二节 致良知 439
第三节 知行合一说 463
第四节 良知视野下的道德 488
第五节 天地万物一体 508
第七章 思想的社会化:实践与教化 534
第一节 政事的态度及治理 535
第二节 地方社会的建设 555
第三节 科举与学校 574
第四节 讲学、讲会、交游 591
第八章 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619
第一节 理学转向心学:阳明学的建立 620
第二节 著述刊刻——以《传习录》为例 628
第三节 地方:讲学祭祀 641
第四节 朝廷:从祀孔庙 656
第五节 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672
附录 近些年以来中国思想史书写范式之反思 685
主要参考书目 695
后记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