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 10
一 两种互相敌对的马克思主义观 11
二 共产党人内部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 14
三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是对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继承和发展 23
四 学习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意义 28
第二章 “致富思源”——新中国第二次崛起和腾飞的奥秘 33
一 新中国的第二次崛起和腾飞 34
二 “致富思源”——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认识课题 38
三 邓小平的超前反思以及他提出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43
四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是新中国再度崛起和腾飞的奥秘 47
第三章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57
一 一部在曲折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史 57
二 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郑重反思和科学总结 61
三 邓小平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思考 63
四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他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67
五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所作的科学规定 76
第四章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逻辑结构及其基本要素 86
一 什么是实事求是 86
二 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107
三 为什么必须实事求是 122
第五章 邓小平充分适应当今时代和我国社会需要的马克思主义观 133
一 推动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深层原因 133
二 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是其马克思主义观适应时代和社会前进发展需要的集中体现 136
第六章 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 153
一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153
二 追根溯源的考察 156
三 关于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69
四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贡献 172
第七章 科学性与政治性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 183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特性和根本原则 183
二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规定性 186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188
四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198
第八章 精而管用的、朴实的马克思主义观 208
一 两个看似寻常却极不寻常的论断 208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管用性 213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朴实性 220
四 关于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224
第九章 邓小平“关键在党”的基本观点及其地位和意义 235
一 党的学说的由来与发展 236
二 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基本框架 239
三“三个代表论”是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 258
四 基本的结论 264
结束语 269
一 关于本书的逻辑方法问题 269
二 关于本书的逻辑体系问题 275
三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色和风格 283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