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1
第一章 历史源流 2
一、吸拔按摩结合——取象于动物吸奶的本能 2
二、雏形于先秦 3
三、奠基于秦汉两晋 5
四、探索于隋唐宋元 6
五、发展于明清 9
六、成熟于近代 12
七、兴盛于现代 13
八、开花结果于今天 16
第二章 作用机制 18
一、中医对推拿罐疗法作用的认识 18
二、西医对推拿罐疗法作用的认识 22
第三章 中医理论基础 24
一、藏象 24
二、经络 25
三、经筋 26
四、皮部 27
五、腧穴 28
第四章 施治原则 29
一、病有浮沉 治有浅深 29
二、力有大小 三才分部 29
三、司外揣内 辨象施治 30
四、法随象出 施法有度 32
五、补虚泻实 兼顾体质 33
第五章 处方要素 35
一、罐具 35
玻璃罐 35
陶罐 36
抽气罐 36
砭石罐 37
竹罐 37
二、罐具的吸拔方法 38
闪火法 38
喷酒法 39
蒸汽法 39
水煮法 39
抽气罐法 39
三、介质 40
四、施术部位 40
五、手法选择、操作顺序与方向 41
六、手法力与吸拔力 41
天部手法——轻手法(浅吸法) 42
人部手法——中手法(中吸法) 42
地部手法——重手法(深吸法) 42
七、施术速度及时机 43
八、施术时间、频率与疗程 44
技法篇 47
第六章 操作要点 48
第一节 操作前的准备 48
一、一般准备 48
二、体位准备 48
第二节 操作手法 49
一、吸拔罐前的操作手法 49
击罐 49
叩罐 50
?熨罐 50
点压罐 51
点揉罐 52
摩罐 52
二、吸拔罐后在罐体上进行的操作手法 53
闪罐 53
留罐 53
揉罐 54
推摩罐 54
擦罐 55
推罐 56
拉罐 56
搓罐 57
抹罐 58
按压罐 58
按揉罐 59
振颤罐 59
拿罐 60
摇罐 61
刮罐 61
拨罐 62
拍罐 63
提罐 63
旋罐 64
三、吸拔罐后配合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 64
第三节 推拿罐疗法的常用方案 67
肩胛“〕〔”形方案 67
肩腰“〕〔”形方案 68
肩脊“个”字方案 68
上焦三角方案 68
中焦方形方案 69
下焦“井”形方案 69
腰骶“八”字方案 69
四肢方案 70
面部方案 71
腹部常规方案 71
腹部“龟”形方案 72
腹部“几”形方案 72
腹部“O”形方案 73
足底“新月”方案 73
振奋阳气方案 74
泌尿生殖方案 74
颈肩部“兀”形方案 74
头顶部“川”字方案 75
头部两侧“川”字方案 75
美容方案 76
固肾壮腰方案 76
祛瘀泻浊方案 76
第四节 施术后事项 77
一、起罐方法 77
二、施术后处理 77
第七章 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78
第一节 注意事项和禁忌 78
一、注意事项 78
二、禁忌 78
第二节 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79
临床篇 81
第八章 内科疾病 82
外感发热 82
感冒 84
咳嗽 87
哮喘 90
面瘫 92
头痛 95
高血压 98
失眠 101
眩晕 104
胃痛 107
腹痛 110
腹胀 113
便秘 116
泄泻 119
胁痛 122
郁证 125
四肢无力 128
第九章 骨外科疾病 132
落枕 132
颈椎病 134
颈肩综合征 137
腰背痛 140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142
坐骨神经炎 145
腰椎间盘突出症 147
腰椎滑脱症 150
漏肩风 153
肌纤维组织炎 156
肌肉拉伤 158
第十章 皮肤科疾病 160
痤疮 160
湿疹 163
黄褐斑 165
斑秃 168
第十一章 泌尿系及男科疾病 171
慢性前列腺炎 171
良性前列腺增生 174
阳痿 177
尿失禁 180
第十二章 妇产科及儿科疾病 183
痛经 183
产后乳少 186
小儿积滞 190
小儿厌食 193
第十三章 其他 197
亚健康状态 197
美容 200
肥胖 204
丰乳 206